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干教资讯
成果转化运用案例选编(社会建设类) 2014-11-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市委组织部管理员

社会建设类(共9个)

 

一、【培训班次】2014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研讨班。

 

从“善政”到“善治”

 

20145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研讨班。培训中,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探讨,我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改革重难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一、成果转化思路

在北大学习期间,市委组织部给学员布置了学习成果转化的具体任务。根据新村街工作实践中最为突出的任务,我拟定了房屋征收中社会治理方式的课题。

(一)提出问题。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房屋征收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基础。这意味着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国有土地的规划使用不仅要促进城市发展,更要顾全群众利益。当前,武汉正处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攻坚阶段,大面积、高强度的房屋征收正在进行,伴随而来的社会矛盾也愈发凸显。据统计,与征收拆迁有关的诉求已排至访民上访事由的首位,政府因征收承担的社会压力剧增。目前,新村街辖区内待征收房屋面积总量达80多万平方米,涉及住户超过9000户,征收拆迁任务量极大,面临的问题也较多。如何在房屋征收中协调好高强度的利益博弈关系,如何切实维护好群众权益、保证企业合法利益、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努力化解矛盾、防止冲突,既是新村街办事处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基层政府进行社会治理面临的一道难题。

(二)经验嫁接。培训时,宋磊教授讲授了《善政与善治》专题,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治理经验为原型,阐释了在政府主导下的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基于共同关切参与解决社会突出公共问题的治理模式。这与当前以政府为征收主体,以代办机构等市场主体为重要参与方,依靠社区做好群众信访工作的征收管理模式非常相似。基于此,我尝试探索借鉴授课理论,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按照法律规定和功能定位,以分工合作、监督制约的方式做好房屋征收区域内的社会治理工作。

二、主要措施

(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

房屋征收中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房屋征收的公益性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政府与参与征收的市场主体之间既需要相互协作又要对其监督约束。为处理好二者关系,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

1、消除壁垒,竞争引入市场主体。房屋征收中代办公司、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地域性较强,基于扶持本土企业、保障财税收益等考量,地方政府往往有保护主义倾向,易于形成潜在垄断。为避免此问题,街办事处在房屋征收中引入了更多信誉好、实力强、资质优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公开招标、专家评审的方式选择征收代办公司,以由区统筹办推荐大名单、街道组织群众选举的方式选取评估机构,打破保护思维,破除潜在垄断,促进了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

2、购买服务,约定市场主体责任。政府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征收工作,其实质是政府向企业购买征收代办的服务产品。市场主体追逐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政府需要的是兼具合规、快速、经济、稳定的征收进展。为实现政府与市场利益的平衡,将市场行为按照政府规定的轨道运行,街办事处与市场机构签订了规范详细的购买服务合同,对参与企业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征收进度、文明生产、符合法规等要求,协商约定了市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通过合同约定,确保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市场主体的参与方式及责任。

3、加强监管,确保征收依法进行。代办公司作为实际进行征收工作的市场主体,被街办事处纳为监管对象,要求其严格遵照合同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街办事处成立了房屋征收指挥部,既对代办公司进行合同管理,又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双“管”齐下,确保房屋征收工作的规范合理。同时,与公安部门合作,建立了征收代办从业人员的“政审”机制,防止有涉财犯罪的前科人员从事征收工作;执行征收协议随机抽查制度,防止代办人员伪造虚假协议、欺诈被征收户、侵犯居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现代社会群众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但法律意识相对较淡薄,部分群众容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形成维权“自组织”,若政府不能及时疏导,可能形成群体性事件等社会不安定因素。以往,政府作为维稳主体,解决社会矛盾常用“堵”的刚性维稳方式,既成本高又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如何有意识的引导居民有序维权,变维稳为维权,变“堵”为“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村街办事处挖掘社区的特殊优势,让渡自身权力使社区积极介入,为使其更好发挥作为社会组织在征收中的作用,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利用优势,全面助力常规工作。在征收前期的宣传中,社区工作人员独立或配合征收代办公司宣传,将征收关键信息传递给被征收人。征收过程中,当被征收人与征收主体出现意见分歧和矛盾时,社区适时从中协调斡旋。社区一方面成了政府政策方针在基层实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逐步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有效场所。

2、协作监督,搭建协商共治平台。由于社区与被征收人联系紧密、相互熟悉,社区既充当政府与被征收人之间的“传声筒”,又充当两者互动时的“润滑剂”。街办事处领导社区组织成立了临时的“被征收人委员会”来维护被征收人的权益,代表被征收人集体与征收代办服务机构乃至征收实施主体进行征收实施方案的相关沟通谈判,对征收工作具体问题进行协商共治,对介入征收工作的市场主体进行评价监督。

3、铺设渠道,引导群众理性维权。房屋征收项目涉及人数众多,诉求各式各样,办事处建议社区组织让被征收人共同提出合理诉求,引导其用正当途径维权。社区在承担“上情下达”的同时,也将百姓对政府的要求和建议实时的“下情上呈”给了政府,主动引导被征收人增强理性维权意识,加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将群众过去的“自组织”维权逐步转变成借助社区居委会这个“枢纽组织”维权。

三、实施效果

在沿江商务区二、四期项目的前期入户阶段,新村街转车楼和徐州社区积极引荐代办公司入户宣传和摸底调查,提高征收前期工作的公信度,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至街征收指挥部,同时监督代办公司是否规范开展工作,使得前期入户调查的速度和精度均优于以往的征收项目。

在征收工作开展的攻坚阶段,社区实时收集广大被征收人的意见呈报街征收指挥部,保证了政府和被征收人之间信息对称。政府在维稳压力较大时,社区再次深入居民中宣传政策、消除误解;在维稳高峰期,社区工作者及时疏导群众不满情绪,进行法制宣传,也为居民代表提供平台集中表达意见和诉求。例如社区将比较有号召力的代表人物共9人组织起来,与征收指挥部平等对话,及时疏解了矛盾。同时,社区对代办和评估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对发现的违纪行为等向征收指挥部进行了报告,指挥部及时处理,避免了居民的损失。

沿江商务区征收总户数约3142户,总建筑面积约2837万平方米。目前,已签约户数累计达2600余户、20多万平方米,占比83%,项目进展平稳,无较大维稳及安全事故发生,总体实现了和谐征收的目标。

四、下一步打算和思考

现阶段沿江商务区征收签约工作进入尾声,将面临因拆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施工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房屋征收收尾“工作无后患,矛盾无反复”,拆旧工作符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做到安全施工、减弱环境影响,是新村街房屋征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是政府主导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制度监管。街办事处可引入市场主体和运行机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吸纳高水平的相关实施单位;合同约定各方责任,确保市场主体按章办事;建立激励约束制度,加强对各市场主体的行政监管监督。指导社区参与拆旧工程的环境影响预告和群众情绪疏导。

二是市场主体制定合理方案,升级技术手段。工作人员在拆除前逐户检查房屋腾退情况并做详细记录,对于可能存在人员逗留的房屋进行标记并上报。实施单位应制定科学安全的拆除工程技术方案、文明施工措施和风险控制预案,引进先进的拆除设备和技术手段,减少环境污染;控制拆旧进场人数,确保现场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三是社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做好思想动员。社区工作者发挥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长处,协助实施单位进行充分的拆旧施工环境影响预告,在广而告之中争取群众理解,促使现场内人员早日搬离,现场外群众做好防护,空气质量受影响的关联住户提前采取隔离防尘措施。

简言之,只有在街办事处的主导下,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三方形成合力,发挥各自效用,提升治理水平,才能在房屋征收中实现政治效益、经济利益和群众权益的有机统一。

 

 

二、【培训班次】2013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北京大学政府治理与行政效能建设专题研讨班。

 

推行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

 

20135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政府治理与行政效能建设专题研讨班学习,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聆听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课堂讲学,学习了30余门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接受了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理念、机制、模式和案例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与探讨,进一步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训练了方法,掌握了规律,对政府治理与行政效能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本职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学习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培训内容大都是抽象的,培训结束之后如何结合所学专业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开展,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促进基层的工作,是更重要、更紧迫的课题。因此,笔者根据近年来在街道工作的经历,选取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在进行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在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和实践。

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更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老年人养老工作政府责无旁贷。鹦鹉街立足实际,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以公益创投项目为抓手推动服务载体创新,从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人员管理及资金保障等方面着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我街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鹦鹉街辖区面积252平方公里,下设8个社区,辖区人口70698人,老年人8562人,占人口总数的121%,老年人口总数同比增长66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如果10%的人达到或超过60岁,或者7%的人达到或超过了65岁,一般将其称为老龄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我街属于典型的老年型街区。

(二)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很多家庭由原来的儿孙同堂变成了老人独守空巢,一方面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户籍束缚逐步解除,许多年轻人为了谋求个人发展而离开故土,导致居家空巢老人总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下降,日益沉重的家庭负担及子女教育、住房、社会竞争压力使得很多年轻人在赡养父母方面有心无力,完全依靠子女赡养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三)老龄群体需求日益广泛。随着老年人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老年群体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老年人的关注领域也从单一注重物质生存条件转变到关注自身发展、维护自身权益、重视身心健康、拓展个人兴趣、发挥人生余热等诸多方面,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学习意愿更强烈、接受心态更开放,在跳舞、上网、交友、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中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身影,老人的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

二、我街居家养老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健全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角度着力,我街积极落实市、区政府各项惠老政策,开展失能失智、空巢老年人调查,进一步掌握辖区老年人现状。以“感动鹦鹉”评选表彰活动为平台加强孝老敬亲、老年人热心奉献等事迹宣传,加强敬老助老重老氛围营造,鼓励家人履行敬老孝亲义务。开展公益创投竞赛,以社区为单位培育老年兴趣小组、老年文体团队,搭建交流平台,提升老年人自娱自乐、相互关照能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及运营管理,发挥平台效能,提供棋牌娱乐、心理咨询、医疗保健、日间休息等服务,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定期开展老年人活动,发展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壮大老年人服务力量。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服务质量好、价格公道的社会服务商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

(二)培育专业队伍。加强服务人员配备,现在我街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管理人员专职5人,另有老年人工作者8人。我街以老龄工作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管理、政策培训及群众观点教育,做到思想教育经常化,业务学习定期化,定期组织老龄专干学习《老年法》及各项惠老政策、申报标准学习,提高老龄专干的服务意愿及业务能力。开展公益创投培训,创新社区工作者的思维,提高社区老年人自我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整合,积极利用律师进社区契机把进驻社区的律师整合进入老年人服务队伍,壮大老年人专业服务力量。

(三)加强资源整合。我街积极向汉阳区民政局、老龄委等职能部门争取老年服务工作经费,充分利用专项经费、惠民资金、社区办公经费为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场地建设及老年文娱活动开展提供经费保障,今年按每个社区2万元的标准下拨了社区文体活动经费,明确要求以老年人为主体,在人大代表接待日中筹集公益创投项目支持资金3万元。争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区政协组织的“235幸福工程”等机会对老年人进行结对帮扶,共有智力残疾老人彭新洲等21人进入结对帮扶名单。社区还积极争取共驻共建单位关于老年人活动资金、场地、人力等支持,联合共驻共建部队定期为老年人服务,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我街居家养老工作的具体成效

(一)硬件不断健全。我街按照将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向社区延伸的思路,加大社区养老服务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现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5个,其中最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积达1500平方米,按照“六室一场一厨”要求,高标准设置功能室,其他居家养老服务站也都达到了200平方米以上,居家养老各项功能齐全。所辖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老年学校和老年活动室。老年学校做到“五有”,即有阵地、有制度、有学员、有教师、有学习活动记载。老年活动室有活动制度、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有专人负责并设有书刊、报纸、棋类、电视等供老年人学习和娱乐。

(二)服务不断丰富。我街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服务载体,以空巢老人俱乐部项目为引领、政府惠老政策为基础、志愿服务为补充的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自力社区空巢老人俱乐部,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服务事项覆盖代购、帮做家务等生活服务、陪聊、读书读报等精神服务、传统节日上门慰问的探亲服务、健康服务、法律服务、应急服务等内容,被武汉市老龄委评为老龄工作创新成果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落实各项助老惠老政策,目前有113名困难老人享受低保,享受百岁津贴1人、90岁以上生活保健津贴88人、80岁以上高龄津贴866, 为辖区1300余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每个社区创建一键通服务信息平台,开通6666居家养老服务热线,发放手机终端942部。建立重病、独居等重点人群关怀机制,通过服务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累计为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急、助医服务1700余次。

(三)活动日益多彩。针对各社区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别指导组建社区夕阳红合唱团、空竹队、木兰拳武术队、书法班等多支老年文体活动队伍,挖掘有文艺专长的老年人作为技术指导,已成功发展老年人团队12支。举办鹦鹉街公益创投项目竞赛,对与老年人相关的项目重点扶持,随着锦绣晚韵中老年模特队、老年人电脑帮帮团、巧奶奶手工社、经络养生互助团、鹦鹉诗社、京剧沙龙等项目的实施,辖区更多的老年人找到了契合个人兴趣爱好的组织。以传统节日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老年人活动,每年举办纳凉晚会,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包粽子、吃月饼、趣味运动会等各类文娱活动,充分发挥老年学校阵地作用,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促进老有所学。

四、我街居家养老工作的下步打算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我街居家养老工作中还存在服务能力相对有限与老年人群体不断壮大、服务项目相对单一与老年人需求日益多元、专业服务力量相对缺乏与老年人要求不断提高等比较突出的矛盾,为了有效推进居家养老工作,让老年人更好安度晚年,我街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壮大居家养老服务力量。将老年学校、社区活动、老年社团三项工作相结合,努力打造老有所学、学有所乐、乐有所为的为老服务格局。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精心设置课程,促进有相似爱好的老年人相识相知。在传统节日活动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过活动搭建老年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巩固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支持老年人公益创投既有项目壮大和新项目拓展,积极吸纳在课堂、活动中涌现出的新成员,利用课堂、活动、社团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老年人队伍的自我服务能力、扩大老年服务群体覆盖范围。

二是创新服务载体,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充分利用惠民资金、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营经费等资金,选择老人切实需要、现实可行、可持续推进的项目,以老年餐厅、家政服务等相对成熟的项目进行前期试点,采取与信誉好、价格公道的餐馆、家政公司合作的形式,为空巢老人、行动不便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就餐、家政服务,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拓展。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加强现有老年工作人员培训,组织工作人员学习考察,加强社工及心理学、护理专业等专业人员引进,逐步提升老年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为老服务志愿者专业队伍建设,在志愿者队伍中选择有爱心、有技能的人员,定期开展各项志愿助老活动。探索与卫校、普通高校合作的途径,为学生提供为老服务的实践机会,多渠道增强为老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敬老宣传,重视居家养老中的亲情作用。发挥家庭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及孝老敬亲家庭评选表彰,努力营造重老孝老敬老氛围,依托市民学校、居家养老服务站搭建老年人与子女沟通交流平台,举办以婆媳关系、育儿经验、大手牵小手为主要内容的适合老少共同参与的讲座、活动,使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之中,享受各方面关爱,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水平。

 

 

 

三、【培训班次】20138月,参加武昌区委组织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区域发展与社会管理专题培训班。

 

创新社区共治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0138月,我有幸参加了武昌区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区域发展与社会管理”专题培训班。通过此次培训,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个从事民政工作的公务人员,原有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民政工作服务的需求,救苦救难是民政工作的本源,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是民政工作发展的方向,民政工作必须从纯粹的“兜底”功能转向社会治理功能,必须要把民政工作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审视、去创新、去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作为武昌区民政局分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副局长,充分运用在北京大学“区域发展与社会管理”专题培训学习的新理念和新知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与同事一道努力探索适合武昌发展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获得民政部、省、市、区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武昌先后被民政部授予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省人大党组书记李春明、省政协主席杨松、省政府副省长甘荣坤、省民政厅厅长彭军、市政府副市长刘立勇等先后考察武昌区社区治理工作,给予高度肯定。2014年,武昌区社区治理的特色模式和亮点工作先后迎接全国各地60余次参观学习考察。

现将理论学习和培训后的相关思考和实践汇报如下:

一、思考和认识

从北京大学培训结束以后,我们认真梳理当前武昌区社区治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目前武昌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社会管理和服务存在行政路径依赖,行政组织过于强大,社会组织发育不够,行政空间挤压社会空间;社区职能错位,被动承担大量行政性事务,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处于低层次、低效能的状态。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聘请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专业团队对我区社区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进行调查研究,形成《武昌区社区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总报告》。根据调研成果和武昌实际,积极向民政部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经过民政部专家组初审和现场答辩环节,201416,我区正式拿到民政部的批复,成为武汉市唯一获得“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试点单位。民政部希望我区以“理顺职能关系,完善社区多元治理”为工作主题,“政社互动+三社联动”为工作内容,重点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治理的路径和措施,形成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联动协作的制度机制。

二、探索和实践

武昌区获得“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后,进一步细化方案、研究政策、增加投入,“实验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建成华中地区首家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投入500万元,建设700平方武昌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省内建设最为完善、设施最为先进、规划最为规范、理念最具创新意义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710,以主题为“公益心·巾帼情·武昌梦”公益开放日的形式正式开启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对外运营。目前,已经有34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基地。

(二)试水开展区、街公益创投比赛。安排项目资金100万元,举办武昌区首届公益创投大赛“为老服务”专场,向社会征集公益项目30个,通过公益创投比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助推“老吾老”行动深入开展。指导中南路街、水果湖街、徐家棚街首次在省内试水开展公益创投大赛,已有6个街道开展了公益创投大赛,推动购买社区公益服务项目100余个,发掘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益项目。

(三)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公益项目资金支持。我区“残疾人职业康复‘威客互助’计划”入选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社工服务项目,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得民政部专项资助的区级单位;参加全省首届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创投大赛,我区选送了54个项目参赛,2个项目获一等奖,参赛项目数和获一等奖数均排名全省首位;参加省妇联公益创投大赛,我区3个项目包揽省妇联公益创投大赛一等奖。目前,我区已有6个公益项目获得国家、省级公益资金支持。

(四)推动厅、区和校、区、街共建合作。积极寻求上级民政部门和高校的支持,区政府与省民政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八所高校与区民政局、十条街道分别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推动省、区以及区、校、街合作共建。通过几方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形成武昌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五)开展街道、社区社工站试点工作。加强与本地专业社工机构的深入合作,大力向武汉楚馨、博雅、爱心天使、爱熙等社会服务机构购买专业社工岗位。投入60万元,购买10个专业社工岗位,打造社工服务“1+5模式:街道层面,以中南路街为试点单位,建立街道社工服务站,为社区社会组织、持证社工、社区志愿者提供服务;社区层面,以粮道街昙华林社区、胭脂路社区等五个社区为试点单位,建立5个社区社工服务站,为辖区居民提供养老、助残、青少年帮扶等多项服务。

(六)加强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全区177个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培训、为近500名备考人员举办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前辅导。动员各街道、社区开展社工培训30余场,参加人数2000余人次,社区工作者培训覆盖面达61%。目前,全区有持证社工354人,在全市排名领先位次。

(七)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以积玉桥街为工作试点单位,统筹协调区建设、城管、综治、水务、园林、房管、民政等七个部门,统一研究制定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调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41万元,整合“大城管”、幸福社区创建、老旧物业社区提档升级等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资源,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八)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以“孵化一批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为行动目标,按照每个社区孵化、培育2个以上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要求,在社区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382个,逐步在全区形成种类齐全、特色突出、覆盖广泛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体系。

三、打算和方向

结合“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实施三项创新”,推动社区治理工作深入推进。

(一)围绕一条主线

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二)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优化行政管理体系。在区级层面,实行大部制改革。将民生工作的相关职能在区级层面进行统筹整合,成立民生工作委,负责全区民生工作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统筹和资源整合,各职能部门负责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在街道层面,实行大中心制改革。将街道负责民生工作的部室优化整合,将由社区履行的行政服务职能上收,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各社区的行政事务办理、公共服务、自治管理、社会资源开发及社工队伍建设等工作。在社区层面,实行大窗口制改革。设立“一岗通”式大窗口,统一受理社区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引入生活服务,负责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矛盾纠纷协调等工作。

二是构建社会工作体系。在区级层面,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社会组织孵化、社会组织综合服务、社区服务项目策划实施以及社工管理等工作。在街道层面,成立社会工作者分会,负责指导居民自治、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协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工工作室,负责发展社会组织、开发社会资源、培育民间领袖等。通过健全三级社会工作组织网络,组建区街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1000个社会组织、300-500个志愿者组织、20个专业服务组织,完善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培训、引进、使用、评价及激励机制。

(三)实施三项创新

一是清单制定责。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理顺区、街、社区职责关系,建立事务清单制度。区民生工作委制定独立承担和需要街道协办的行政事务清单,街道制定独立承担的行政事务清单和需要社区协助的公共服务清单。区、街、社区实行行政委托制和购买服务制度。

二是项目化运作。建立社区服务项目管理制度,以需求为导向,建立项目申报、项目招标、项目管理、项目考核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确保项目服务的质量。

三是双向式考核。变单项考核为双向评估,以清单为依据确保所规定的权责利得到履行和实现。引入第三方评估,提升考核可信度和公信力。

 

 

 

四、【培训班次】20137月,参加青山区委组织部在新加坡举办的宜工宜居城区规划与建设管理研讨班。

 

以人为本创新管理

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20137月,我有幸参加了青山区委组织部在新加坡举办的宜工宜居城区规划与与建设管理研讨班学习,通过15天的课堂教学和对市区重建局、建屋发展局、政府组屋、市政理事会、民众俱乐部、飞跃家庭中心等地的实地考察,对新加坡的执政理念、制度建设,发展规划和社会管理等理念和方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结合青山实际,本人现就提升我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作如下思考:

一、新加坡社区管理的主要做法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社区服务内容丰富,民意反映渠道畅通,社区管理作为一个平台,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巩固执政党基础的重要作用,对我区的社区管理有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本”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根本理念

新加坡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服务的“人性化”。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国防、住房五大领域没有市场化,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在住房上实施“居者有其屋”制度,通过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在新加坡不会因为贫困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上房。在政府组屋区,政府紧紧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科学合理规划,配建商业网点和“小贩中心”、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设施,使居民生活环境便利、舒适、安全。在社区设立“邻里中心”,把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贴近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起来。设立“邻里警署”,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降低了社区发案率,增强了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新加坡的社区建设注意在细节上实现服务的“人性化”,如政府组屋区内楼栋的底层都是架空的,为老人、小孩及居民的婚丧嫁娶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方便楼栋居民交流;再如由于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组屋之间、组屋与地铁、公交站之间全部用有盖长廊连接,避免居民在出行时受到日晒雨淋等。

(二)民众参与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政府在实施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对社会的开放程度很高,多渠道使政府与老百姓实现互动,民众之间加强联络沟通。如我们参观了新加坡的市区重建局和城市规划馆,在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政府通过网络公示、规划展示等多种方式让民众了解规划目标,鼓励民众参与意见;再如在政府组屋区设立邻里中心,由民众俱乐部、居民委员会常年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民众之间的交流,加强业主之间的了解和参与社区活动;社区里每周有一次的国会议员接待日,议员与民众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征求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听民意,解民忧,真正联系了群众,这也加强了民众对政府理解和信任。

(三)完善有效的基层组织体系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保障

新加坡基层社区组织大体分三个体系:社区发展理事会作为管辖区内的管理机构,开展社会援助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人民协会负责人民和政府间反馈渠道,计划和领导基层组织的活动。其下设的民众俱乐部负责社区内文化、体育活动,居民委员会负责促进社区内居民邻里关系、种族和谐及居民凝聚。三大体系构成了新加坡基层组织严密网络,其特点是组织之间分工细致,各有侧重,服务内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的专业管理职能到位,各类组织通过组织活动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保障。

(四)社会法治化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础

这次在新加坡学习与生活,对新加坡的法治建设感触很深。一是法律法规细致具体。新加坡现行的法律、法规达400余种,内容非常细致,诸如在抽烟、食用口香糖等问题上都上升到法律高度,在是与非、罪与非罪问题上界限分明;二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管重罚。以“西方民主+东方权威”方式进行社会管理,在强调以德育人的同时,把依法严格管理,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作为建立文明社会的重要保证。

(五)非营利组织与志愿服务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在“和谐、发展、互助”的思想下,社区里各种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众多的非营利组织成为政府管理服务社会的“抓手”,起到了巨大补充作用。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社区服务中心由政府出资修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家庭服务中心、邻里联系中心、乐龄中心、青少年中心,家庭资源中心等)全部外包给社会组织,政府只支付50%的工作经费,另50%由社会组织自行募集,社会组织进行社区事业服务时效率更高,更专业,成本更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充分合作,在政府少量资助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的资金募集和筹措机制,在社区各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与慈善活动,募集和设立社区关怀基金,推动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等社区项目,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

二、当前我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社区管理偏行政化

全区有82个社区,隶属于11个街道(管委会),去年以来,政府财政投入4000多万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是要发挥阵地作用,让每个社区居民都能感受到党对群众的关心,享受设施齐备的中心服务。但是现在硬件建起来了,软件服务还没有跟上来,社区居委会作为所在街道办事处的下设工作机构,对社区进行管理,从体制和管理模式决定了社区居委会偏行政化,表现在社区工作需要大量应付上级的检查,形成了千条线一根针的工作局面,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缺少主观能动性,同时工作方法简单,工作程序复杂,设计开展的活动单调无新颖性,真正以人为本,贴近社区居民的服务少。

(二)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意识不强

目前社区管委会因为人少事多,设计和组织的活动大都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没有征询居民意见,也没有从居民的需要出发,大多是上级要求或是自行拍脑袋想出来的,是要求居民参加,如家长式安排和要求。如果活动设计得好,居民还能参加,活动设计的不好,效果不好,尤其是为了应付上级来检查的活动,往往让居民产生不满意情绪。本来是为居民服务的好事,因为社区居委会立足点和方法不对,变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局面,没有真正调动居民自主参与。

(三)社区管理资源整合不够

社区的管理目前只靠居委会的人员,没有充分扶持或激活街道社团组织和志愿人士,也没有发挥在本社区居住的有影响力或一技之长的人才,志愿者活动经常流于形式不专业,没有长效性,没有义工制度。活动经费的筹集大都只向上级财政争取,没有更好地发挥社区优势多渠道地进行募集。政企共建作用发挥不充分。有些社区有社会组织,但目前政府支持不够,在基本制度建设、日常运营管理、社会效益体现、服务群众质量等方面能力不强,还不能有效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

三、思考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社区,重视里子工程

高起点做好社区规划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确保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利用到位,即站在人文的角度,以居民宜居为导向,科学合理规划并建设好社区的硬件。当前,青山正在进行三旧改造,2-3年内将会新建新型小区,因此,政府要在规划中把好关,用超前的至少10-20年的眼光,一切以方便、合理、充分有原则,以人的良知,人的尺度完善配套设施,制定社区服务用房的建设标准,科学确定服务用房建造地址,合理制订建设计划,有效完善公建,增加居民活动空间,把宜居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打造幸福社区,做好社区的面子工程的同时更要做好里子工程。

(二)努力培育社区组织和义工队伍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会议中指出,政府要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这样的利好思路与新加坡政府的外包社区服务相类似。我区民政、群团组织和街道办事处要加快发展和扶持社会组织,同时充分整合资源,把社区内经营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人士鼓励和发动起来,采取社建活动联办,联做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要大力完善志愿者制度和发展义工队伍,志愿服务需要观念的培养,而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从小的教育与示范,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建议由教育局制定政策,鼓励青少年从事社区服务,每人制定服务档案,规定每个学年要完成多少小时的志愿服务,超额完成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奉献精神。同时,倡导成年人做出示范,尝试建立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义工时间储蓄”志愿服务机制,将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记录下来,换算成分数,一段时间内得分高的可以有一定的精神奖励,此外,将来年老体弱时,这些曾经对于社区服务有贡献的志愿者可以获得相应的服务。鼓励党员回到社区率先当义工活动、并建立义工档案,把服务的内容和次数都记录下来,作为年终党员考核的内容。

(三)积极探索“两代表一委员”“下访”制度

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蓬勃开展之际,借鉴新加坡议员每周抽一晚上见居民,听民意,解民困。建议我们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制定制度,定期安排时间到基层接访群众,听诉求、解民忧。对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人大、政协,并督促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加以解决落实,从而有效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这样变老百姓的上访为代表们下访,可以加强沟通,提高政府公信力,兑现“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四)有效统筹社区物业管理体制

新加坡的社区物业管理统一由市镇理事会负责,全国共有15个市镇理事会,它们的具体职责包括:维护共同财产、管理保护环境、执法收费服务等。建议我区可借鉴这一做法,由区房管局下属设立物业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全区的物业。具体运作可以采用服务外包等形式,集中、规范全区的物业管理,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一改当下多头管理、互相推让、监管失控的社区物业管理现状。

 

 

五、【培训班次】2013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发展专题培训班。

 

探索大学生创业之路

促进创新创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20135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发展专题培训班。

培训结束后,我结合洪山实际对大学生科技创业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20136月,在全省率先建成800平方米“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良、全免费大学生创业专区——洪山创业中心南湖大学生创业基地”;促成洪山区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推进青桐计划落实实施方案》和《实施导则》;积极推进“青桐计划” 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全免费,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市“青桐学院”落户洪山,洪山区成为全市推进“青桐计划”样板。

一、洪山区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困惑

洪山区高校众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洪山区大专院校密集,辖区内有高等院校38所,在校大学生50多万人。大学生资源既是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同时,其就业压力又是一个严峻挑战。

大学生实现创业愿望,急需困局突破。洪山是具有支持创新服务创业传统的科技强区,目前,全区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3个,面积达42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已孵化企业1700多家,其中摸索出了一套支持创新服务创业的成功经验,已培育了2家上市公司,12家拟上市公司,但对支持大学生这一特殊创业群体,乃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场地较少;二是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不配套;三是支持大学生创业社会氛围有待突破的问题。

二、培训前面对困局尝试性的工作

探索阶段(20124月——20135月)

其特点是:开展孵化器进校园活动,营造支持创新服务创业氛围。先后深入华科大、华师大、武大、华农大、理工大、湖工大等8所大学,开展主题为“激情点燃希望、创业成就梦想”的大学生创业校园行系列活动,通过政策解答、成功人士创业成果分享和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宣传创业理念。通过 “创业是成长的过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等创业理念宣传,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点燃他们的创业梦想。二是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激发创业热情。先后邀请拟上市公司精测电子总经理彭骞、全球创业大赛冠军、改图网总经理陈涛等一批身边大学生创业精英用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励大学生创业。三是宣传创业支持政策。组织辖区孵化器和科技局、工商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解读国家和各孵化器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化解大学生们创业困惑。

这一阶段效果主要是通过开展孵化器进校园活动宣传,点燃大学生创业成就梦想激情,但是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缺少场地和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不配套问题没有突破。

三、利用培训学习启示寻突破的实践

推进发展阶段(20136月——20138月)

其特点是:了解大学生创业心声,探索大学生创业困难破解之法,提供政策支持路径。

1、组织调研,了解大学生创业困难和困惑。酝酿出台洪山区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区科技局先后以不同形式组织大学生创业工作座谈会6次。

2、化解困扰大学生创业“三大瓶颈”制约。

1)化解大学生创业合适场地不足的瓶颈制约。场地是创业的基础条件,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一道门槛。为了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切实解决他们无钱租房、无钱装修、无钱购置办公设施等现实问题,大力建设适应大学生创业特点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20136月,在全省率先建成800平方米“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良、全免费大学生创业专区——洪山创业中心南湖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全免费大学生创业专区建立后,大学生团队争先恐后入驻,立刻引起省市领导和社会关注。

2)引导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先后深入7所高校了解资源,引导高校投入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

3、搭建大学生创业帮扶平台,优化环境,支持大学生创业。

1)与区委组织部联手,在全省率先建成孵化器人才服务工作站,并搭建了人才查询平台、落实了人才服务专员、配备了人才工作洽谈室、定期组织召开人才对接会。

2)落实“联络员十辅导员十创业导师”帮扶机制。

3)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难,筹建1000万元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

创新发展阶段(20138月——20148月)

其特点是:通过前期实践影响和推动武汉市青桐计划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全面开展。

1、完善支持政策,市政府出台青桐计划。

有了洪山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2013812市政府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意见》,俗称武汉市支持大学生创业“黄金十条”。

2、推进青桐计划实施,唐良智市长亲自主持大学生创业工作座谈会。随后,唐良智市长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次出席大学生创业“青桐汇”或座谈会。

3、落实青桐计划,细化支持政策。区政府相继出台了洪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关于推进青桐计划落实实施方案》和《实施导则》,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机制、大学生创新项目评选机制、大学生发明专利奖励机制。创业基地建设激励机制、大学生创业房租补贴机制。

4、区校联手建设高标准大学生创业园区。

1)与理工大学联手,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全免费,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理工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入驻大学生创业企业67个。

2)与华师大联手建成面积23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特区。

除此之外, 1200平方米的洪山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二期已建成, 2300平方湖工大大学生创业特区、2500平方武汉科技大学特区等多个大学生创业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5、打造青桐学院,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与市科技局联手打造武汉青桐学院,化解创业人才不足。

6、组织青桐计划创业导师团,落实“辅导员十联络员十创业导师”帮扶机制。

7、多渠道化解大学生创业资金难。

1)成立资金池。设立了1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和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创业平台和创业培训。

2)邀请创业投资机构在洪山设工作站。目前,已成功引进省高投等多家创业投资机构入驻洪山。

3)组织银企见面会和投融资对接会,化解创业企业资金难。仅今年就组织投融资对接会和银企见面会5场。

四、初步成效及下步目标

通过青桐计划的落实,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240多个,在武汉市首批100名大学生创业先锋的遴选中,洪山区的23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入选。在武汉首批天使投资基金支持的9个项目,改图网公司成功入围,获得最大支持,独夺300万元; 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青睐,其中校导网分别获得北京红石投资和武科投共计450万元支持。武汉漫维等3家获得发明专利还有2项专利获得受理;飞游等9家企业获得44项软件著作权; 2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5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基金跟踪。

全国政协、科技部、省科技厅、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组织部等部门领导和福建省、陕西省河南省以及省内外30多个考察团先后视察和参观了洪山大学生创业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洪山大学之城优势整合资源,通过孵化器平台,投资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管理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力争大学生创业工作示范全市,引领全省、影响全国。

 

 

 

 

六、【培训班次】201310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城市规划运营与竞争力提升专题研讨班。

 

着力打造“五型”城管

服务江夏经济社会发展

 

本人于201310月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城市规划运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专题研讨班。运用学习理论知识,本人联系实际撰写了6篇学习理论成果:《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思考与建议》、《城市管理如何助力武汉转型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规划》、《创新思路深入推进“城管革命”的做法》、《打造武汉南部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创新城管思路  打造最美新城》、《城市建设投融资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在“城管革命”的推动下,本人结合学习培训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思维、新方式来指导城管工作,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转变执法方式,突出“五个”注重,着力打造务实型、服务型、便民型、亲和型、高效型“五型”城管,为江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江夏区城管委先后获得武汉市“文明单位”、“湖北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湖北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被国家人社部和住建部表彰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4年五一前夕,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一、注重创新思路,着力打造务实型城管

紧扣建设富强江夏、幸福江夏、美丽江夏主题,深入开展“一管三创”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管理理念上求创新,树立“文明、规范、公正、清廉”和“先服务后管理”的城管理念;在机制上求创新,建立城管行政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大城管”工作机制、城管执法全覆盖工作机制和违法建设“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拆除、第一时间追责”巡查举报发现机制;在管理措施上求创新,推行马路办公、领导和科室分片包街挂点、领导带班夜间巡查督办、“三位一体”路长包街管理和向16个街道办事处派驻“城管指导员”等工作制度;在城管文化上求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城管文化系列活动,重点对纸坊城区施工工地及土地储备围墙进行“文化墙”打造。与江夏区委宣传部联合发文开展城管文化艺术节活动,成功举办2期中国武汉·江夏城管文化高峰论坛和江夏城管文化研讨会,叫响城管文化“江夏模式”,征集城管文化高峰论文50余篇。同时,注重在全区城管战线开展城管杯各类球赛、庆“七一”青歌赛、城管“双十星”评选及颁奖文艺晚会等活动,丰富了城管文化内涵。

目前,湖北省委党校已将《城管文化“江夏模式”创新发展研究》申报重大调研项目课题。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湖北日报相继全面推介城管文化“江夏模式”。

二、注重执法为民,着力打造服务型城管

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坚持城管为民宗旨,提出“疏堵结合”、“先服务后管理”的理念,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着力打造服务型城管。创造良好市容,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组织开展视觉立面污染、烟尘噪音、城市破损道路及“城市家具”、违法建设等十大整治战役;实施景观街、景观公厕、文化公园等创意景观建设工程,进一步强化“门前三包”管理,组建了市容环境监督员队伍,加大对“十乱”行为进行处罚;开展重点地段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将北华街、文化路先后打造成为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在道路节点和主次干道沿线建设景观花街,打造城市精品亮点。开展专项活动,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按照全区“一管三创”工作部署,集中开展重点综合整治,联合专项综合整治,马路市场综合整治,加大“牛皮癣”综合整治,设置统一美观的城管便民信息栏,背街小巷专项综合整治,开展渣土整治战役,修建公安城管综合执法勤务岗,与区公安交管开展24小时联合执法行动,严格查处“漏、泼、撒”等各类违规违章,城乡结合部乱象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违法建设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通用、腾讯、阿里巴巴等世界500强纷纷落户江夏,省市领导经常深入我区调研检查指导工作。全区成立工作专班,现场指挥协调,圆满完成了各类重大环境保障工作任务,得到了市城管委的通报嘉奖。同时,认真抓好金港新区、大桥工业倍增园区等重点区域环境保障工作,为江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三、注重联系群众,着力打造便民型城管

为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切实缓解弱势群体就业生存压力,在严格依法整治的同时,坚持堵疏结合,拓宽就业渠道。将流动摊贩分类集中进行“限时段、限地段”规范经营。出台了《江夏区夜市服务与管理办法》,开设夜市,美化亮化夜市,开设弱势群体便民修鞋点、修车点和卖瓜点;加强燃气安全管理和供应,积极抓好公厕建设和公共自行车运营工作,逐步解决市民入厕难、出行难。开通了“81312345”江夏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方便市民投诉举报城市管理的各类问题,成立了由10名城管队员组成的市民投诉应急维护队伍,实现了“一条热线反映、一个渠道解决”,各类投诉案件办结率、满意率100%;在每个社区安排2名执法队员巡查管理,并在18个社区设置公示牌,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针对民生巷、西港街等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联合商务、工商、药监、公安和纸坊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对社区市场周边秩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四、注重转变职能,着力打造亲和型城管

坚持每年开展4期城管执法队伍全员封闭式培训,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近年来,在全市城管系统执法队伍形象素质会操比赛中获得新城区第一名,有两位执法队员荣获市城管委第二届“十佳城管队员”的荣誉。坚持文明执法,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良好风尚。成立江夏城管青年突击队、江夏城管女子突击队,设立江夏城管女子文明执法岗,开展“微笑执法”、“柔性执法”、“亲和执法”。开展亲情帮扶,积极开展真情帮扶相对人活动,努力创造和谐执法环境和社会关系。组织“与商户谈心交朋友”活动,单位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坚持每年邀请个体摊贩、新闻媒体等进行面对面座谈,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收到良好效果,受到群众普遍称赞。

五、注重科学管理,着力打造高效型城管

加强科学管理,先后投入700万元,完成江夏区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建设,并在武汉市新城区中率先与市城管委完成对接。监督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全区城市综合管理的协调指挥和应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完成了江夏城管无线通讯调度指挥系统,配备无线手台,为各所队配备了专用的电脑,并与区监督指挥中心系统对接,实现了网络转警一体化新模式。监督指挥中心与“江夏区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数字化信息系统”成功对接,为纸坊城区14名优秀路长配备了“城管通”,极大提高了我区城市综合管理的工作效率;江夏区数字化城管实现了由低效率运行向高效率运行转变,由“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有效的促进了城市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全市“两会”上,本人作为市人大代表科学提出《加强空中管线入地工程,改善城市面貌环境》、《加强完善背街小巷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和《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工程》等提案得到采纳,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加快落实。

总之,学无止境,本人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以便更好地指导本职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贡献!

 

 

 

七、【培训班次】2014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研讨班。

 

 

 

推进全市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能力

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20145月,本人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研讨班,系统学习了行政管理、政府治理、依法治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针对大量案例进行了研讨。培训结束后,本人结合武汉市政务服务工作实际,针对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思考,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政务服务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公共问题不断涌现,传统“全能政府”面临新的冲击,公共行政理论必须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同时,民生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领域管理危机的频频出现也呼唤新的治理时代的到来。

 “善政”是公众期望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行政组织安排和制度调整,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重点实现四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即严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员、高效的行政和良好的服务,对政府部门而言,就是达到“善治”的目标。从理论上说,“善治”(good governance),追求的是政府——市场——社会有效合作的制度安排。“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和公民的回归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政府、市场组织、社会力量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一种民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多元主体治理。

二、我市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现代化面临较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速。特别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依托市民之家,对全市的审批权力进行清理和规范,特别是在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权力清单的规范方面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仅2013年市级审批事项就由339项减为259项。当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权力的清理和规范,不仅公布“权力清单”和 “责任清单”,提出企业发展的“负面清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积极有效的贡献。

但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现代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困难,面临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边际效用递减。经过改革开放后武汉市七轮的行政体制改革和组织结构调整,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固化的问题依然突出,审批制度改革边际效用递减,改革 “红利”在逐年下降。二是行政服务的绩效管理方式有待完善。“治庸问责”开展以来,针对大量民生焦点问题得以解决,但要形成科学、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还在不断的探索阶段。三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尚未确立。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经过多年发展,在基础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水平来看,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质量、结构和改革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市民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关于推进武汉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来自其他城市的竞争压力,武汉要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必须全面提升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能力的现代化,要通过政府治理创新来释放改革活力,重点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有限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效能政府”;发展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政府”;强化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加强法治建设和监督机制,建设“法治政府”。

 (一)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通过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切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建设有限政府。一是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将“全能政府”转变为良好发展环境的缔造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通过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和能力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要建立权力清单。“法律无授权,政府无职权”,在摸清全市职权底数的基础上,制定职权目录和流程图,形成的权力清单并向社会公布。三是要规范行政审批。健全完善部门责任和公务员岗位责任体系,做到定位准确、边界清晰、权责一致,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建立统一目录,面向社会公开,规范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

(二)全面提供投资创业配套服务,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制定并完善规则意识及市场机制,全面提供投资创业配套服务,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一是要主动向社会提供投资创业工具,让投资创业者看得到、找得着、用得了。分级或分地域编印投资创业政策蓝皮书,综合汇编市场主体发展政策,提供政策热点解析、审批向导等导办性资料,在审批窗口免费派发或政府门户网提供查询,并配套提供政策自助搜索电子化平台,满足投资者个性化查询需求。二是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协调,让好政策能操作、不冲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既要“优”又要“实”,既要有原则性规定,更要有具体规定和操作办法。三是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政策作用。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任何地方、部门、企业不得设置针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性附加条件。各级政府投资的项目要带头打破“玻璃门”,将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的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所占项目份额的计划安排中,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建立和培养社会诚信体系,形成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引导培育社会力量,提升公共服务社会化诚信水平。要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强其社会服务职能,避免等级制和官僚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与社区自治功能,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开展社会组织培训与评估工作,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构建“诚信社会”。二是强化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实现治庸问责制度化。强调社会公共事务的多方合作治理,强调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社区、个人多元参与,依靠平等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绩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三是加强法治建设和监督机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坚持依法完善行政程序,加快制定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在法治的框架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起立体的社会治理网络。

四、武汉市政务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实践成果

根据提升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能力的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工作理念,在全市深化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下,市民之家作为全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窗口单位和枢纽部门,积极在政务服务现代化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采取“数据整合”的思想,遵循“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的建设路线,建成了市区统一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平台,并于2014619顺利通过市发改委项目竣工验收。通过该平台,使我市在全国率先打通26个市直部门,16个垂管部门的业务系统壁垒,有效整合市区两级政务平台,形成市直和16个区级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目前,市级41个审批部门318项审批服务事项、15个区级政务中心464个审批部门4368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市、区两级政务中心近2000名工作人员在该平台上开展工作。20141-10月,平台累计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310万余件,提前办结率为95.9%

二是全面加强政务公开现代化建设。市民之家作为市级审批服务职能部门的集中服务单位,承担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职责。我办通过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报刊媒体、电子设施设备、《服务指南》等多种渠道,重点对审批事项、服务承诺、审批过程和结果进行公开,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今年以来,在各窗口规范摆放《一次性告知书》等办事指南,免费提供市民之家《服务指南》10000份,服务画册5000份,利用市民之家各窗口的双屏交互系统、叫号机、各区域的多点触控查询屏、引导屏等设备公开各类政务信息。并设立了市民之家档案查询室和电子阅览室。

三是积极组织各种公益性服务活动。今年以来,按照“市民讲,市民听,共同分享精彩人生”的定位,举办《市民大讲堂》公益讲座38期,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江城之恋”系列市民集体婚礼5期。包括81的“江城之恋·军民鱼水情缘”为主题的第七届市民集体婚礼、109,“江城之恋·见证永恒”金婚庆典形成较大社会影响,有效提升市民对城市大家庭的归属感。同时,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文化体验交流展示活动14场。2014年,先后举办“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缘定市民之家”大型公益交友联姻活动、 “青桐汇·农业专场”大学生创业活动等。此外,还组织举办了首届全市政务服务技能大赛,全市政务服务系统3000余名工作人员,有效提升了全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专业素养和水平。为推进政务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八、【培训班次】20133月至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的第66期市管干部班进修班。

 

从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改制试点切入

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2000712,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国有股完全退出,职工个人股占比100%,设立了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成为本地区国有企业医院改制启动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的第一个案例。

截至目前,武汉地区完成了20余家国有企业所办医院(以下简称国有企业医院)改制,探索了成建制整体移交、资产整体有偿转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多种有效形式。其中,中国第一冶金建设责任有限公司(原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职工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组建了武汉市普仁医院,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武昌车辆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先后引入湖北和润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紫荆医院(现为广州紫荆医疗集团)、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对其所办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分别组建了武汉市汉阳医院、武汉紫荆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这种法人治理结构中,所有者将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决策机构,院长受雇于董事会的执行机构,监事会执行内部监督,使得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改制后,几家医院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逐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国务院医改办)课题组、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资委企业改组局先后来汉专题调研我市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工作,给予“起步早、模式全、步子稳、效果好”的高度评价,拟确定我市为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地区。

实践表明,以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方向,以混合所有制为典型形式,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为主要步骤,推进包括国有企业医院在内的公立医院改制试点,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新医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取得突破但是还不那么有把握。在新阶段,务必从我市公立医院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公司法人治理的有益经验,以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为切入点,采取投石问路的方法,分级分类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同时,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办医,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再由点及面,全方位、立体化推进。

内部管理机制变革型。这种模式既不涉及公立医院资产管理主体与方式的改革,也不涉及资产所有权的变更,其基本特征是内在制度的安排,主要包括用人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该模式并没有落实公立医院法人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只是大多数公立医院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采取的应对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公立医院的顽瘴痼疾。

政事分开型。这种模式涉及资产管理主体与方式的改革,是指政府将公立医院治理职能下放到特定法人,政府主要承担监管职能,通过这些特定法人的作用传导政府的影响,进而消除和解决现行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模式不涉及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变更,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易控;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增加,能够较大限度地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公立医院之间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其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权受让主体的考核方式和目标价值取向。

管办分开型。这种模式同样涉及资产管理主体与方式的改革,是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主管的公立医院在监管与举办的行政管理关系上适度分开,不涉及公立医院所有制的改革。这里的“适度分开”是关键,必须科学合理划分、调整、重新界定政府监管职能与公立医院经办责任的边界,确定政府宏观监管职能与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之间的边界,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该模式有利于公立医院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了行业监管力度,公共卫生事业可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控制力较强,国家和公众的意志得以充分表达,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渐进式的改革方法,有利于改革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如上海市通过设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规范分离“管”“办”职能行使主体,进而实现了公立医院法人治理。

所有权变更型。这种模式涉及资产所有权变更,是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社会化取向,采取改制、改组、兼并和出售等多种方式对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在原有的公立医院产权制度安排上,允许国有产权向完全的私有产权或者混合产权转变。从武汉地区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医院改制实践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由一种“公有”变更为另一种“公有”,即通过资本联合,吸纳有实力的国有战略投资者将其改制成为股份制医院,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性质,如华润武钢总医院;由“公有”变更为“公私合营”,即所有权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所有变更为部分国有企业所有、部分私有,如武汉市普仁医院、汉阳医院,武汉紫荆医院;由“公有”完全变更为“私有”,如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该模式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政府不直接经营医院,不存在管办分开法人治理模式中的公立医院管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清的问题。在微观层面,由于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避免了原来“全体公民-政府-医院院长-医务工作者”关系链上过多的委托-代理层次,导致所有者的利益、职能、责任和约束管理等在医疗服务行为中的弱化。不足之处在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尚未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九、【培训班次】201310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城市规划运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班。

 

武汉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管理

 

201310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关于城市规划运营与城市竞争力专题研讨班学习,培训中相关培训机构邀请国内规划、设计及城市管理等方面专家及践行者,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如何提高城市总体运营能力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国内外典型城市发展历程,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公众服务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当前,武汉正全力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复兴大武汉,城市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全力推进,保持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势头,轨道交通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带动城市的有机更新,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2017年前每年至少建成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的宏伟目标,在2017年武汉至少建成7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到233KM,只有全面分析建设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武汉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目前,武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有124号线,运营里程7879KM,车站62座,日均客运量约100万人次,承担约市民出行量的11%,分担过江客流的245%,特别是2号线开通后极大的改变了武汉市的交通格局。

按照《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7年)》,以武汉市目前正在运营的3条轨道交通为基础,以远景年12条轨道交通线网为依据,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在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的基础上,延伸轨道交通124号线,建设3号线和678号线一期工程,到2017年轨道交通建设总规模达到233KM,基本形成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二、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

武汉市轨道交通的近期建设计划,轨道交通建设由单一线路转入网络化建设阶段,要求我们在建设要做到超前规划,统筹兼顾,确保整个系统的先进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每年建成至少一条地铁线路的目标,建设项目在武汉市各地区全面实施,对全市道路交通影响,对建设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

2014年,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实施,相继开工建设3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等多条线路,共需再新建轨道交通线路长度为223KM,大量建设工程对本来已经拥堵的道路交通带来更大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优化工程筹划。轨道交通建设部门在安排项目实施计划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做到轨道交通、市政管线、市政道路、城市绿化、旧区改造等项目能够相互结合、同步实施,尽量避免后期重复施工多次社会资源浪费和市民出行影响。

2、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单位和规划部门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考虑交通问题,使线路设计方案在布局上、地理位置上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同时,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施工周期。

3、加强施工期间的交通管理措施。不断完善与交通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与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部门研究交通疏解对策和实施方案,调整局部道路网络布局、加大交通管制力度等,以分流交通、疏解交通,减少施工区域交通矛盾。

4、强化文明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加强宣传力度,取得市民对轨道交通建设的理解和支持,结合文明工地建设,加强施工围挡管理,加强施工噪音监测管理等,不断提高文明施工程度。同时,建设工程施工前不断完善事前计划制度,明确工程总体时间节点计划,加大进度控制和力度,加强检查巡视,严格落实奖惩制度,确保工程设施进度。

(二)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对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由于施工项目众多,工地遍地开花,必须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控,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管理,确保了建设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一是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开展轨道交通安全生产专项督察。二是强化工程现场监管。结合工程不同阶段工序特点,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强化对各方日常监督检查的监管,督促“六道防线”各尽其责,重点加强对联络通道施工、站场管理、设备设施安装、调试等阶段的监控,强化隐患排查和整改。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管。加强工程质量缺陷的清理力度,认真开展质量巡查、随机抽样检查,坚持从原材料制造源头控制工程质量,切实发挥驻厂监造作用,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

(三)建立统一的网络化运营指挥协调和监控中心

当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后,必须对整个网络的控制中心进行统一规划,同时要考虑多条线路控制中心的资源共享。根据轨道交通控制中心的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后,将形成多个控制中心。但是对于整个网络系统,这些控制中心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互通,在紧急状况下无法实现整个轨道交通网络的安全运营,必须建立一个在所有控制中心之上的统一的运营指挥协调和监控中心。该中心对整个轨道交通网络进行总体监控,在发生任何紧急情况时可以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的共享和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度。

(四)充分实现供变电系统的资源共享

按照供电设计原则,一条2030km长的轨道交通线路需要设置2个主变电站。依此计算,整个网络需要建设超过20多个主变电站,而轨道交通主变电所大多位于城市商业发达地区,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费用异常昂贵,因此有必要对主变电站的设置进行优化,在有条件的地点实现2条或3条线的变电站共用,达到减少建投资和资源共享目的。目前,武汉轨道交通已经实现24号线中南路主变共享;2015年开通的轨道交通3号线也将与2号线实现主变共享。

(五)建立线网票务清分中心,实现全网的统一换乘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各条线路之间还会形成相当数量的换乘节点。同时,由于各条线路自动售检票系统(AFC)供货商不同,轨道交通与城市一卡通等存在收益清分的需求,以及在轨道交通网络内实现统一票务管理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乘客、方便乘客,发挥轨道交通网络的效率,必须建立一个以统一的接口标准、资费标准和安全标准为前提,完善的、稳定的票务清分中,这也是提高整个网络效率和效益以及AFC(自动售检票)系统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

总之,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了网络化建设时期,网络化建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参加建设的各方都站在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高度,加强协作,以为轨道交通乘客服务为出发点,才能解决网络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地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