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干教资讯
成果转化运用案例选编(经济建设类) 2014-11-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市委组织部管理员

经济建设类(共10个)

 

一、【培训班次】20143月至6月,参加武汉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的第3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规范投融资平台发展保障政府性债务安全

 

20143月至6月,我参加了第3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聆听教授专家的授课与讲座,并结合江岸区实际,对区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以指导现实工作。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基本现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城市基础实施建设融资而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贷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出现,整合了政府优质资源,利用市场化等手段,为政府募集重大项目的配套资金、补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对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快速膨胀,偿债风险逐渐加大。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单一,过于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加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一旦出现无法按时偿付银行贷款等问题,很可能产生连锁效应,对财政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巨大威胁。

江岸区目前有三个融资平台:国资公司、土储中心、黄浦科技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打造沿江商务区、历史风貌区建设及土地储备的需要都有进一步融资的需求,融资方式主要包括以资产、土地作抵押以及财政承诺的方式实现。特别是2014年随着市区两级支出任务的调整,我区在城建支出方面需要呈现较大增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意见》,区级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区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求进一步加大。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投入很难推进各项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精神,利用区级土地储备中心平台,增强区级投融资能力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

二、投融资平台发展中潜藏的风险因素思考

通过设立投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拓宽了投融资渠道,获得了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地方政府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使得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运作更加市场化、专业化。这种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从事一些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对盘活地方经济有着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融资规模超过一定限额,投资方向不加选择,投资过程不够科学、合理,则必然蕴含极大的政府性债务风险。

(一)融资规模扩大增加了地方财政风险

从江岸区各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情况看,近几年融资金额有大幅扩大的趋势,这既与近年来地方财政实力增长,担保能力提升有关,也与金融危机后国家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关。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财政约承担30%,而剩余部分由各级地方财政承担,由此催生了一波地方政府融资热潮。其间,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总额快速上升,导致融资增速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不相匹配。由于地方财政对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负有担保责任,巨大的本金和利息支付使得未来几年还款压力加大,偿债能力快速下降,地方财政面临愈来愈大的偿债风险。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本身的运作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通常由政府主导,注册资本金来源于地方财政,人事由政府部门任命,投入方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准公益项目。这就决定了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市场经济中成熟的现代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先天劣势。首先,投融资平台长期在政府呵护下成长,带有一定的行政烙印,在企业制度、经营方式、决策程序、企业文化等方面较那些经过市场竞争洗礼的成熟企业有所不足。其次,投融资平台的项目取向带有很强的公益性质,这就决定了投融资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很多项目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然而,如果完全没有收益性,所融资金的还本付息将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这是地方财政所无法承受的。

(三)融入资金的运行情况存在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入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担保,然而,一旦资金流入投融资平台内部,就成为公司资产,参与经营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资金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管,财政部门对资金的运行情况毫不知情,对自身所负担保义务不尽了解,在防范由此产生的风险方面存在盲区。

三、规范江岸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

通过学习、研讨和交流,充分认识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加快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一)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

明确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探索和创新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融资方式,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采取股权投资、担保等方式实行投融资的多样化。鼓励社会资金包括村集体资金参与到土地储备,城中村改造等投资运营中来。支持各融资平台提高自身信用等级,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构建良好的银企合作机制,最终建立起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确保实现政府投融资运作目标。

(二)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

在新预算法的框架内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加强对存量债务的监管和处置,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按照《武汉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和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充分利用区国有资产腾退,拆迁形成的资金存量。对全区行政事业因腾退,拆迁的资金要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益。原融资收购的资产和储备的土地,已发生了较大的溢价和增值的,区国资管理部门要与国资经营部门,土地储备中心切实制定资产营运方案。不能放任资产的闲置,要实现资本营运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偿债资金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偿债能力

各融资平台要落实好项目的资金平衡方案,严格执行年度计划,既要保障当年项目资金需要,也要有计划地安排以后年度的偿债资金,实现项目资金和债务的平衡。

(四)加大对各融资平台的财务监管,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对政府财政注入融资平台的资金和资产按年收益10%的比例予以考核。通过日常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各融资平台计划执行情况,偿债计划落实情况,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四、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建设和发展的良性效果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对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促进全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尤其在完成“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任务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推进经济稳步增长

全球经济持续低位运行波及了我国实体经济,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出口严重受阻,巨大的国内产能出现了过剩的敞口。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措施,如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短缺产业的投入、加快公共环境的改善等。这对于我国应对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要实施这一政策,仅仅靠自身当期的财政积累来拉动巨大的内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间接融资,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来解决当期巨大的投资需求地方政府正是利用这些平台迅速启动了内需,使一些因国外需求减少而减产、停产的企业有了新的订单,形成了新的国内有效需求,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使国内的就业不受或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二)实现资金集成,增强抗风险能力

通过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融资平台和单个项目相比,抗风险能力大很多。一是单个项目有盈有亏,而融资平台可以用盈利补亏损;二是部分行业收益比较稳定,但有些基础设施行业具有公益性质而没有财务收益,融资平台通过行业整合,能够以丰补歉,使两者都能顺利融资;三是同一个行业的项目周期不同,有的项目已经还完贷款,还在收费;有的刚开始筹建,可能缺少资本金而难以立项,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整合,融资就成为可能。

(三)实现地方政府公共建设职能的市场化运作,有效拉动社会投资

政府独立支撑社会公益性设施的投资和运作存在诸多弊端,强调“现代社会公益设施的投融资管理的核心在于引进民间资本,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构建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关市场主体商业化运作的需要,可以有效地吸引银行放贷和民间资本跟进,把短期政策调控与利用社会资金与民间资本的长期机制构建两方面的要求较好结合。

 

 

二、【培训班次】2012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专题研讨班。

 

加大汉正街都市工业区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

 

20125726日,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武汉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专题研讨班。通过学习,进一步充实了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无论是从实际工作到课堂学习,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到所闻,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加之与来自其他城区、其他岗位的同学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结合近几年工作,疏理了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汉正街都市工业区脱胎于武汉市古田老工业基地改造,曾是武汉市都市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随着全市中心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工业区依托辖区商贸优势和园区基础条件,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此为突破口形成新的产业体系。20125月,在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业区被批准为全国34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作为全省唯一的示范基地,两年来,工业区着力围绕增强基地核心竞争力,大量集聚电子商务企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示范基地影响力不断提升。王国生省长、许克振副省长、贾耀斌常务副市长等省市领导先后亲临基地调研指导工作,并对基地创建成绩给予了肯定。

一、示范基地总体发展思路

20128月,结合我区实际,区委、区政府经研究出台《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几年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规划布局。在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现有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汉西建材市场和长丰地区正规园区资源,将示范基地创建范围扩大至相关街道和区域。空间布局上,重点打造“古田记忆”产业示范中心、汇丰企业天地总部集聚中心、口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创业孵化中心、汉正街及西汉正街应用示范中心、“蓝焰”轻仓物流中心和“江城一号”综合服务综合“六大功能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协调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聚集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电子商务企业40家以上,引进或培育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30家以上,形成3-5个电子商务专业楼宇(园区),推动全区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力在中部地区领先。

(三)工作重点。一是引进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包括职能型总部和区域性总部,支持网络销售企业围绕消费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重要商品门类做细市场、做大规模、做成品牌;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扶持建设面向优势产业和特色行业、能辐射全国的专业性网络交易平台;三是延伸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努力汇聚互联网研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企业;四是培育一批成长型电子商务企业,集聚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发展龙头企业;五是促进电子商务广泛应用,支持大型企业和专业市场融入电子商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金融、交通、旅游等传统行业拓展电子商务业务。

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进展

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从2012年的探索起步,到2013年的逐步向纵深推开,重点在对上争取支持、对内集聚主体、对外延伸配套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创建工作体制逐步完善

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制定了区级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目前,基地发展已倍受各界关注,并在华中地区初具知名度,2013年基地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授予“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同年底,在深圳福田召开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联盟成立大会上,基地当选第一届联盟七家常务理事单位之一;也门共和国政府、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台湾“经贸部”以及省、市相关部门已多次造访指导。据专业机构调查显示,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在全国电商园区50强中名列第25位,处于全国同类园区中游水平。

(二)政策争取实现突破

今年,省政府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421号),明确提出要加快电商示范基地建设;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加快发展与运用电子商务的若干意见》(武政〔20146)以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办〔201497号),明确今年建投入2亿元重点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汉正街片区也被列为重点扶持的五大电商聚集区之一。去年,商务部首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支持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试点,目前申报项目评审工作已结束;国家发改委老工业基地改造资金3000万元用于江城一号、新工厂两个产业园的建设;武汉企派、中文百科、拓普伟域3家企业获得2013年度市级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270万元;市科技专项资金也对基地电子商务企业和项目提供了200万元的支持。此外,基地还为相关项目和企业争取融资贷款共计5900万元,有效缓解了电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力的支持了企业发展。去年,示范基地还被确定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集聚区。

(三)电子商务企业初步集聚

目前全区共有电子商务相关企业310余家。进入2014年呈现了企业加速集聚的局面,上半年已新增电商企业85家,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的达到17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全国最大酒类网上零售企业——酒仙网,全国综合性服务平台——中文百科在线,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中百电子商务,全国最大B2B单品服务平台——中国网库,全国最大建材类团购服务平台——齐家网,淘宝网女装知名品牌——我的百家,阿里巴巴湖北唯一授权服务商——武汉企派,省供销社电商平台——裕农网,淘宝特色中国“湖北馆”运营商——蜂巢电子商务等等。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已成功举办两届电子商务创业项目暨人才选拔大赛,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电商项目和人才脱颖而出。

(四)电商应用稳步推进

一是大力建设“网上汉正街”。结合汉正街市场搬迁和业态更新,建立示范基地汉正街分园区,鼓励市场业主“触电上网”。目前汉正街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已拥有5000多注册用户,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开店的商户达4500家。“阿里巴巴”——汉正街产业带项目”已于715正式签约上线运营,预计未来一年有望实现网上交易额30亿元。

二是开展电子商务应用试点。通过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和推动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去年推动黄鹤楼茶叶、大汉口热干面、华友源等80余家传统企业和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三是注重特色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由蜂巢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的淘宝特色中国——“湖北馆”项目,该项目已拓展加盟商户超过5000户,去年实现交易额9亿元,有力的推动了湖北地区农副产品商贸流通的电商化。四是扶植重点企业快速发展。大力支持中百集团、工贸家电等重点商贸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电商业务的经营和管理,进一步加大投入,抢抓机遇占领市场,尽快做大做强。中百集团第三方支付预付卡发卡总金额达50亿元,签约商户突破1400家,自有电子商务平台今年销售预计达到3000万元;工贸家电2013年实现网上零售额达到45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亿元。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载体建设方面,加快园区腾退和建设,集中建设“古田记忆”(新工厂)产业园、汇丰企业天地、名典屋等专业园区和楼宇供电商企业入驻。在技术支撑方面,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智慧园区”建设,实现“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的全数字化宽带覆盖,电商大楼WIFI项目列入市信产办“无线城市”示范项目。在物流配套方面,总面积58万平方米的蓝焰电商物流城项目,已启动一期12万平方米建设,同时还与孝感锦龙物流园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专用物流园区。在人才培育方面,与武汉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到基地电商企业实现就业;提供电商大楼2000多平方米办公面积作为孵化空间,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前十名以及获得风投机构关注的创业型电商企业入驻基地。

三、下步打算

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作为展示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承担着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先行区、示范区的任务,应代表全市在全国占据相应地位。基地创建当前正处在艰难创业的开拓期,很多方面迫切需要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倾斜。

(一)尽快形成市区共建国家示范基地的局面。将基地纳入市重点产业功能区或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范围,重点在基地的规划布局、产业用地、市政配套和信息化改造等方面明确具体扶持意见,每年从市级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专项资金中确定一定比例定向支持基地建设。

(二)引导和布局重点项目到示范基地落户。恳请市政府在招商引资、立项审批等工作中,积极关注口国家电商示范基地发展,将具有战略作用、引领效果的重点电商项目引导和布局到示范基地,形成集聚发展的局面,打造武汉电子商务产业的集中展示形象。

(三)加大对基地落户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呼吁市政府加大对示范基地财政支持力度,对基地电商企业纳税给予定向返还用于企业引进和奖励。大力支持示范基地企业申报现代服务业等各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和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

(四)支持基地全面推进我市传统产业的电商化应用。请市直相关部门充分整合商贸、金融、医疗、交通、旅游、教育、农业等行业资源,优先将各领域的电商试点项目和电商示范企业推荐到基地落户。充分发挥武汉市在区位、人才、产业链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全市优质传统企业到示范基地开设电子商务子公司实现触电转型,将基地真正打造成为本土电商平台企业创业的乐土。

 

 

 

 

三、【培训班次】20135月至6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加快推进武昌产业转型

 

一、培训情况介绍

近年来,武汉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及 “万亿倍增”战略,加快构建完善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体规模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然而,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产业的总体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链配套完善和资源分布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要破解制约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依托武汉的科教文化和区位优势,加快产业转型。

为此,市委组织部于20135月份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为期三周的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有幸获得组织选派参加了此次研讨班的学习。

结合本次培训的所学、所思、所悟,结合武昌区将金融、文创、信息、商旅作为全区四大重点发展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所任职部门的工作职责,在本次专题研讨班结束后,本人牵头对全区信息产业产业空间布局和信息产业高端发展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化研究,试图探索以发展大数据、高端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为武昌区占据新一轮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越”创造条件。

在专题研讨班学习和信息产业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武昌区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根据本研究报告,2012年武昌区信息产业全年营业收入为782亿,总体规模低于东湖开发区(2012年东湖开发区信息产品和服务业总收入为825亿元),整体发展水平高于武汉其他兄弟城区;武昌区信息产业的结构,以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产业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南路街和水果湖街两个街区,拥有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中科网络工程有限公司、湖北中网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爱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依据年平均增长率20%进行推算,武昌区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本研究报告除全面勾勒出武昌区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外,还遴选出武昌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信息产业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

在武昌区2013年区委、区政府组织的的评选活动中,本研究报告荣获“十佳调研报告”殊荣。武昌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幸平同志和原区委常委、副区长李东辉同志先后对本研究报告做了重要批示,曾先后数次听取本研究报告的专题汇报,对本研究报告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以研究报告为基础,尽快制定出台武昌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全区信息产业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二、培训成果转化思路

为确保本次培训成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推动武昌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确立如下武昌区信息产业发展思路:

(一)产业选择

结合武昌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武昌区发展信息产业的已有优势,突出特色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产业方向选择上,根据武昌区现有产业基础和信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继续做强信息安全这一优势产业,着力引进培育大数据、高端软件服务、移动互联网、特色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六大潜力产业。未来5年内,争取引进3-5家国内外知名的信息企业,培育出2-3家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截至2016年底力争使武昌区信息产业的年总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年税收达到3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

(二)发展路径

为促进武昌区信息产业的快速集聚与稳步发展,紧密围绕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采取外延扩展与内涵提升良性互动的发展策略,坚持政府产业引导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坚持外部招大引强与内部重点培育相结合、坚持外部资源整合与内部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三坚持、三结合”信息产业发展路径。

(三)重点工作

武昌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应重点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加强信息产业研究并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对知名企业的动态跟踪及招商引资;支持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并提升竞争优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并引导信息产业发展;政府采购区内倾斜并鼓励企业相互采购;支持申报国家省市专项及享受优惠政策;抢抓政策叠加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信息产业集聚区并加强载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产业载体建设;引进和新建一批信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协作互助平台并鼓励校企联合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并助力知识产权流转;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启动武昌创业之星并加快创业人才培养;成立信产办统筹监管协调全区信息产业。

三、培训成果在工作中的成效

(一)制度成果

以研究报告为基础,本人参与编写了《武昌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之《支持软件、大数据等信息产业发展》部分,编制完成了《武昌区对外招商重点信息企业目录》,牵头编制了武昌区信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了武昌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实践成果

以本研究报告为基础,本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武昌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区”的申报,获得了工信部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除信息消费试点区申请外,本人带领所在单位主要取得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实践性成果:

一是确立信息产业集聚区并加强载体建设。

确立并集中打造武昌区信息产业集聚区,并在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湖北广电网络公司、武铁信息技术公司、瑞达信安公司、腾讯大楚网、知音传媒等龙头信息类企业附近预留或整合部分商务楼宇楼层,引导与这些龙头企业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企业入驻集聚发展。同时加快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建设,推进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并建立孵化器与加速器对接机制。目前,兴昌产业园已完成招生入驻率100%,中部信安基地已完成招商入驻率35%,三角路村K12地块武昌信息软件产业园十月底可交付使用,以楚天181为核心的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以洪山广场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规模初显。

二是支持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并引领吸附聚集。

积极支持区内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充分发挥运营商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整合产业上下游提供数字娱乐内容与电信增值业务的中小信息类企业的优质资源,以价值链整合的方式,实现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知音传媒旗下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创造新的应用需求和产业增长点,从而提升全区信息消费水平。积极支持区内武汉武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控股股东武汉铁路局的优势资源及打造“数字铁路”的良好契机,积极采取项目外包的方式与区内广大信息类企业在铁路通信系统、铁路信号系统、铁路电气化系统、铁路信息化系统及高铁数字化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并逐步引导相关企业在武昌区体育馆附近扎堆聚集发展。经过前期招商引资,武昌区政府与北京中润普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共建武汉产业金融大数据应用基地签订合作意向,中润普达在武昌投资1亿元建立华中区域总部,整合华中地区金融和能源等行业云数据产业链条,武昌区大数据龙头企业完成了零的突破。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市经济总量“万亿倍增”战略有关精神和区委区政府“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发展战略,认真做好全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在全区范围内打造3-4个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加快发展我区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做好信息服务业发展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

加强全区信息服务业及相关细分行业的跟踪研究,加强全区信息服务业基础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严格执行武昌区信息服务业五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武昌区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实施方案;并结合武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修订并完善武昌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支持政策;根据区政府确立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适时出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细分行业的专项扶持政策。

(二)推动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

以《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为指引,携手北京中润普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统筹部署武昌区规模化商用云计算数据中心,积极开展企业云服务平台和政务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云计算技术和应用创新发展,服务区内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和“智慧武昌”。以大数据产业金融应用为切入点,搭建金融产业云数据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文创、商旅等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上线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发展。

(三)谋划打造特色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全区信息服务业发展基础和现有产业布局,构建“带”、“群”、“网”状均衡分布的信息服务业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差异竞争、协调发展。2015年,将确立并集中打造如下特色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以洪山广场为中心、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培育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以中部信安基地为中心、瑞达信安公司为龙头企业的信息安全产业集聚区(园区招商、服务及营运);以三角路村K12地块为核心、以中润普达为龙头企业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园区建设、招商及营运)。

 

 

 

四、【培训班次】2014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

 

推进汽车产业服务区建设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2012年,汉南区委、区政府为解决汉南发展的“三难”问题,从百年大计着手,按照“立足长远、注重品质、科学规划”的原则,决定建设汉南新城(欧洲风情小镇)项目。该项目与中国“车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相连,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而生,以欧洲特色风情为基调,融合多元复合的综合风貌。

接到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的培训通知后,我围绕本次学习专题,事先收集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主动自学和预习,努力做到手中有“粮”、心中有“底”。通过培训期间复旦大学教授、专家们的讲解,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加快汉南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及汉南区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结合汉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我认真思考了汉南新城(欧洲风情小镇)建设项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形成了《推进汽车产业服务区建设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汽车产业作为武汉市的一大支柱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汉南区如今也成为华中首个国家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汽车产业发展前景较好,与之相适应的汽车产业服务业也必须实现相应的发展,才能实现汽车产业与汽车服务业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汉南区建设汽车产业服务区的必要性

从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看,社会发展必然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当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转型时,服务业所占比例将超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中,生产性服务业普遍要占到GDP70%左右,占整个服务业的一半以上,如汽车产业将来应大力发展设计、研发、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汽车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推动汽车企业的持续发展。

从汉南区的经济发展大环境看,目前武汉工业占比约45%,处于工业发展中期。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分析,工业将从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发展,武汉市将继续大量吸纳工业产业,不断调整工业发展模式,向各新城区布点。目前,汉南区已经成为华中首个国家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411整体托管汉南,使得汉南在工业化道路上的步伐明显加快,汽车服务业的需求也呈增大趋势。

从汽车产业配套比例来看,目前国际通行的整车与零部件配比为117。目前武汉整车产值约1000亿元,零部件产值300多亿元,整车与零部件配比仅为1:04,汽车零部件产值远远没有达到配比要求,甚至与整车产值呈现倒挂现象。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空间巨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汉南更是潜力无限,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业也将潜力无限。

从产业结构来看,大量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落地后,汽车及零部件产值正逐年攀升。汉南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与生产制造配套,建立生产前的技术研发、设计、培训及生产后的销售、美容维护、产品技术升级等系列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汽车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汉南区应如何推动汽车服务业建设

(一)强化汽车产业链发展导向

    目前,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横向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但纵向产业链仍有待发展。要大力推动汽车服务业发展,努力引导企业摆脱传统观念制约,参与、介入或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自己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还需要加强与外地先进服务企业的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汽车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升。

    (二)引进高端人才

汽车服务业涉及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具有产品品质优良、产品差异性大、投入产出效率高的特点,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快引进高端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进包括高素质的科研、商务、金融、政务、文化方面的智力型、创意型等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将支撑引领高端产业,为汉南区的汽车服务业发展提供第一动力。引进高端人才一直是各地区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难题,这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平台和环境做支撑,除了解决户籍、工作待遇、社保等问题外,还要有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三)出台扶持政策

发展汽车服务业必须立足区情实际,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汽车服务企业各自的需要出发。一是根据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制定适应汽车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行情,科学选择发展重点和发展时序,促进汽车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大力扶持创业,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制定相应的融资和税收政策,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和适当的资金扶持,并在用水、用气、用电、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三是引进外地先进服务业企业,通过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进和发展一批示范性的服务业企业,带动地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四)打造汽车服务业发展环境

打造一流的汽车服务业发展环境,必须将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的布局与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在营造配套齐全、秩序良好、功能完备、安居乐业的环境同时,一方面要在工业片区附近努力打造一个汽车产业服务业集聚、城市配套完善的新片区,另一方面要尽早完成对外快速交通和港口建设。努力解决交通问题,从而吸引汽车产业入驻和高端人才的集聚。

三、汉南新城汽车产业服务区建设规划与展望

目前,汉南区正以汉南新城(欧洲风情小镇)项目为依托,努力打造汽车产业服务区。该区域紧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华中首个国家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具备产业鲜明、交通便捷、物流成本低等先天优势。该项目面积56平方公里,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设计、研发、检验、检测、培训、展销于一体,配套有商贸金融中心、市民服务中心、会展活动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康体休闲中心、风情生态社区、医院、学校等,可为汽车产业提供相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为外来企业高层领导和高端人才提供一流的就业创业环境。汉南新城(欧洲风情小镇)于201332正式启动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三大区域主体和两条道路建设,我们希望,随着新城的逐渐成熟、汽车产业服务企业的不断入驻与发展,这里将为整个地区汽车产业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配套服务支撑,促进地区经济提档升级。

 

五、【培训班次】201110月至20121,参加市委组织部在美国举办的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研讨班。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110月至20121月,我参加武汉赴美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研讨班后,组织安排我从原来街道工作的岗位调整到蔡甸经济开发区沌口办事处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我结合发展实际,积极思考,主动将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培训成果转化为园区实际工作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3年来在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学习成果汇报如下。

一、参加培训的感受和体会

本次培训班围绕“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主题,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25门专业课程,开展了17次专题调研活动、5次“头脑风暴”及4次座谈研讨,内容既包括对硅谷情况的介绍,如硅谷发展历程、硅谷产业结构、企业运作机制、产学研一体化、风险投资、文化产业、社区自治等课程;也包括对创新基本理论的探讨,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企业模式创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美国文化与社会等课程;还包括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内容,如清洁能源、生物科技等课程。尤其是结合中国转型时期的特点,开设了中国转型发展的路径、中美政府架构对比等课程。从师资力量来看,斯坦福大学专门安排了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授和来自企业界的精英授课,其中部分专家在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如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教育长William Miller教授主讲“硅谷创新历程”;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动态管理之父”谢德荪主讲“创新理论与创新经济”;联邦顾问咨询委员会成员、前微软研究院负责人Jack Breese教授主讲“创新经济发展”;曾获诺贝尔奖的科研团队成员John Weyant教授主讲“清洁能源”等。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为主,大量穿插课堂研讨、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前沿的理论、先进的经验、经典的案例、海量的信息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理论视野,更新了知识储备,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启发了新的思路。

二、园区创新转型取得的初步成果

沌口园区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地,辖区面积约46平方公里,分为沌口园区、龙王工业园和沌口渔场区域,初步形成了通讯电子、医药化工、机械汽配、环保新能源、现代物流五大产业,成为蔡甸区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多元化发展、产业聚集效应突出的重要区域。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发展空间有限成为制约园区加快发展的瓶颈,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为此,我结合赴美学习培训取得的启示和体会,提出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双管齐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向内挖潜,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1、利用现有通讯电子产业基础,制定千亿新型显示产业计划。以艾德蒙、冠捷、中恒三家企业为核心的千亿新型显示产业布局于2012年底正式启动。产品布局方面,在传统显示器产值超过200亿元的基础上,重点生产AIO一体机等新型智能显示器,拓展生产交互式液晶电子白板、公共显示屏等产品,重点研究开发云端显示屏、平板电脑及医疗显示器,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2012年,艾德蒙实现税收过亿元,成为我区首家税收过亿元企业;2014年,冠捷武汉公司把握“汉新欧”铁路线正式运营这一契机,积极探索汉产电视机通过铁路出口欧洲新模式,目前试运行情况良好,2015年冠捷武汉工厂将布局电视机生产线,实现年产电视机不少于100万台,为 “千亿显示产业”计划的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

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拜尔斯道夫日化(武汉)有限公司在汉成立亚太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已于20144月正式建成运行,拥有51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士、硕士学历人员占50%,外籍专家4名,成为整个拜尔斯道夫集团除德国研发总部以外在全球最大的研发机构,   (拜尔斯道夫日化研发中心)预计新产品投产后企业年产量将增加2万吨,年产值增加2亿元。

3、紧盯市场需求及时转型,武桥重工投资兴建海洋装备产业园。2013年,武桥重工提出利用三年时间规划总投资50亿元,在蔡甸区常福工业园启动桥梁与海工装备产业园项目,致力于大型桥梁工程施工装备、检修维护装备以及海上风电安装、石油管道铺设、打捞救援和石油平台舾装等高端装备制造研发。20148月,武桥重工为平潭海峡大桥量身研制的KTY5000型钻机在汉调试成功,该钻机为目前国内最大钻孔直径钻机。

4、注重高端科技产品研发,鸿锦公司拟兴建SGP高档玻璃膜生产工厂。目前该产品已通过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认证,拟投资35亿元在常福工业园征地1000亩兴建工厂,建成后将成为除美国杜邦公司外第二家有能力生产该产品的企业,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10亿元,年税收10亿元。

(二)注重人才引进,为园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重点打造园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2013年,结合园区实际,积极筹划沌口园区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平台的建设,为园区企业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新打造的沌口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内设知识氧吧、身心小憩休闲室、人才驿站、企业咨询等功能室,为园区人才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洽谈场所。

2、首次成立两家院士工作站

一是武汉特种工业泵厂有限公司于20138月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公司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亮进行合作并指导工作。二是武桥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9月初获批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葛修润院士进行合作并指导工作,“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正式挂牌。

3、着力建设三个研发创新孵化中心

一是拜尔斯道夫日化(湖北)有限公司亚太区创新中心于2012年底挂牌成立,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新产品的研发。二是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计划在汉成立创新中心,目前集团内部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三是奥福多汽车零部件孵化器建设即将完成,目前已引进企业近20家。

4、抓紧落实500套人才公寓政策

龙源映像“双限房”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将为沌口园区重点企业有住房困难的优秀人才提供近500套优质住房,切实解决高端人才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双限房已按计划分配至园区各重点企业。

三、下一步打算和思考

(一)促进企业向内挖潜,确保以商招商取得实效

一是支持冠捷武汉工厂积极争取欧洲电视机订单。保障冠捷武汉工厂生产的电视机经“汉新欧”线出口欧洲实现常态化运行,支持冠捷集团继续在武汉加大投资力度,将更多出口欧洲产品订单放在冠捷武汉工厂生产,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汉产AOC品牌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二是加快启动武桥重工桥梁与海工装备产业园项目。预计2017年产业园建成后,入驻园区企业达到10-15家,园区实现产值65亿元,年创造税收超4亿元,武桥集团实现过100亿产值目标,创造10000个工作岗位。

三是支持园区发展前景良好的吉隆环保、博莱瑞、恒通城、宣龙等中小企业计划扩大规模,拟搬迁至常福工业园。

(二)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一是适当投入,激励创新,加大对龙头产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对于中小企业安排专项资金,出台鼓励品牌建设、技改投入等扶持政策,营造创新园区、品牌园区的发展氛围。三是加大融资力度,解决工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上市,加大争取省、市、区各方面的资金扶持、贴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鼓励现有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支持其加快创新驱动转型步伐,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着力引导企业进行专利、高新技术产品、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或国家级行业标准的研制和创新,逐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有潜力的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提供科技创业服务载体。

(四)深入实施人才工程,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积极构建人才体系力度,科学谋划人才工作,大胆探索人才工作机制,在创新中培育人才,在发展中集聚人才,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努力实现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沌口园区发展。一是继续加强各类人才对上申报工作积,积极争取更多人才政策。二是深入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 “联姻”,企业与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项目库、专家库。三是加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以武桥、特泵成立院士工作站为契机,鼓励园区重点企业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四是有针对性的引进专业人才。园区实际,深入分析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实施人才工作动态管理,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

(五)加快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建设

积极搭建科技研发、孵化转化、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与市区科技局筹建科技信息平台。二是借建设智慧园区的契机打造园区OA平台建设。三是依托奥福多孵化器建设及运营,探索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

 

 

六、【培训班次】20143月至6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的第3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场有址、市无疆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本人于20143月至6月在市委党校参加了第3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

一、培训的基本情况和体会

整个培训既有集中辅导,又有实践锻炼,还有集中研讨。培训内容包括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论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群众路线、武汉2049发展战略、武汉“三个中心”建设、党的建设等,涵盖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应该说是我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十余年里,参加时间最长、规格最高、受益最深的脱产培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政策培训和挂职实践,获益菲浅,感受颇深。

一是扩充了知识储备。当前社会进步加速,知识更新加快,通过3个月的党校学习,吸纳了新知识,明白了过去不懂的知识、加深巩固了老的知识。从政策到实践、从哲学到文化、从科技到时事、从理论到案例、从党情社情到国情世情、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国际,扩充了很多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和新的知识储备。

二是开阔了视野眼界。过去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乡镇一线,所知所见,视野困囿。通过党校的学习和锻炼,既明白了世情,又知晓了国情;既接触了文、史、哲的深邃,又感知了科技、信息、规划的博大;既纵览了党的发展历程,又横向洞悉了当今国际大势;既研判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格局,又探究了大武汉复兴的优势,无疑极大地开阔了个人视野和眼界。

三是拓展了思维思路。通过学习哲学,进一步了解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武汉2049发展战略,进一步了解了大武汉未来发展的新走向;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系统地把握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学习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理论,对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国情党史,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实理中国梦的信心;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观,进一步增强了宗旨观念、群众意识和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四是经受了道德洗礼。学习中,先后聆听了吴天祥同志的事迹报告、参观了党的五大会址、到汉口监狱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无异于进行了一场思想的涤荡、灵魂的震颤、道德的洗礼,深深地被吴天祥同志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着、真诚所感染;被我们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折不挠、砥砺奋进的精神和风范所感动;同时也被那些因职务犯罪和贪念而步入歧途、身陷囹圄的案例所警示。

二、培训成果转化背景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第3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安排中,恰好安排了“把服务业打造成武汉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专题,对于汉口北市场群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价值。为此,本人依据专题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结合黄陂实际,借鉴考察浙江义乌取得的经验,对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建设、管理与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也算作对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的一点探索和尝试。

为了加快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七年前,黄陂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之智,规划建设了占地15万亩、规模1000万平方米的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

七年打造,成果丰硕,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取长补短,顺时应势,成为了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一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提升到了更加显著的地位,商贸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二是在武汉战略层面,武汉市提出了打造“三大中心”,即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 而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可谓契机暗合;三是在黄陂战略层面,黄陂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早在七年前就果断启动了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建设项目,夯实了稳固的基础;四是在现实发展层面,作为武汉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的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在规划优化、建设提速、招商推进、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和挑战不容回避。

三、培训成果转化概况

学习培训后,我尝试运用培训成果,就汉口北商贸物流区发展与义乌作了一些对比研究,相关成果被区委、区政府采纳。

(一)义乌概况和发展特点。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人口123万(其中流动人口近60万)。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的战略,促进产业联动,注重城乡统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以商兴市”的成功之路。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29亿元,财政收入10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7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62元,综合竞争力名列浙江县级市首位。

义乌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其一,义乌是一座国际性商贸之城。每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万经商大军活跃在市场里。其二,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市场之城。2013年集贸市场成交额8795亿元,市场从业人员达20余万。其三,义乌是一座最具潜力的会展之城。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各类展会100余个。被评为 “国际展览联盟UFI会员”、“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其四,义乌是一座贸工联动的产业之城。截止2013年底,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67万家,2013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6545亿元。

(二)义乌繁荣的启示。一是政府重视,自始至终把握市场发展的大方向,把市场发展作为义乌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二是商品定位准,瞄准国内外中小生产企业,成为其主要销售窗口和销售渠道,拥有了充足而持续的商品来源。三是市场档次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采购商。四是合理分工、划行归市、分类集聚,创造了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增强了市场竞争优势。

义乌市场和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很多。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均同为超大型、现代化的专业市场。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当地政府充当的角色不同,二是市场的业务范畴和规模不同,三是市场的所处区位不同,四是市场的发展代次不同。上述对比,不难看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建设与发展,可谓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其建设与发展也同样拥有义乌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具有“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二是具有武汉超大城市“后花园”的区位优势,三是具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后发优势。

(三)借鉴义乌经验助推汉口北发展的建议。

一是统一思想,加强沟通,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强宣传,加强与方方面面的沟通,化疑虑为信心,变分歧为共识,同时处理好商贸业发展和工业倍增计划实施的关系,抢前争先,实干快上。二是统筹谋划,完善规划,优化布局。尽快结合武汉北部新城组团规划的制定,高起点地编制好整个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兼顾各方。三是配套设施,通盘考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方面,公共设施方面、服务设施方面,应迅速启动配套建设。四是导入机制,扬长避短,激发活力。区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防范走入商业卖场转为商业地产的误区,最终形成一大批“空壳市场”。注重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在市场群周边或临边经济区内划出相应区域,作为支撑市场商贸发展的巨大战略预留空间。五是搞好服务,突出重点,消除“瓶颈”。首先是流通配套的问题。要妥善考虑物流企业如何分工、如何布局。其次是交通配套的问题。在停车位的安排上,必须有充分的预计,要有足够的停车位安排,同时要优化车辆进出的循环通道设计。最后是仓储配套的问题。六是高端发力,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希望湖北省、武汉市将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纳入全市、全省发展的战略层面,在规划、土地、资金、招商、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助推力度。

(四)初步成效与思考。上述考察成果及工作建议,部分直接或间接为区委区政府决策起了一定参考作用,为汉口北市场群的发展作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七年后的今天,涵盖小商品、农贸、家具、建材、农机、汽车、钢材等范畴的汉口北市场群,建设规模已达到840万平方米,其中开业面积60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超过380亿元,引进商户6万家,入驻物流企业168家,实现税收40亿元,安置就业8万人。随着汉口北轻轨的开通,今天的汉口北万商云集、人潮涌动、货畅其流、车水马龙,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汉正街”。

三个月的教育培训,学习内容是系统的,其成果转化也应是系统的。鉴于本人在街道办事处一线工作的实际,下一步计划结合党校所学相关内容,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热点专题方面,作些进一步的学习成果转化的探索,以期对基层工作实践有所裨益。

 

 

 

七、【培训班次】20138月至9月,参加武汉市委组织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产业转型专题研讨班。

 

打造“两面市场”促进产业升级

 

20138月至9月,我有幸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产业转型专题研讨班学习。在听谢德荪教授授课时,第一次听到“源创新”和“双面市场”的概念,印象深刻,深受启发。学习回来至今一年多以来,我联系徐古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借鉴谢德荪教授的“源创新”和“两面市场”理论,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学以致用,有意识地利用政府的协调功能,搭建打造“两面市场”的平台,引导和推动产业链条上的利益各方整合资源,着力做精做专,实现分工合作,利益共享,有效地促进了徐古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主要启示与反思

学习期间,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谢德荪(Edison Tse)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他个人关于中国企业创新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成果——“源创新”。即从源头上创新,相对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等常见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极具颠覆性的新思维。提倡以“源创新”建立适应于信息时代的“两面市场”生态系统,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为多方客户提供新价值。

“源创新”理论,从西方出发触摸东方的智慧,指出了中国人在创新上的理解误区。它告诉我们,既要考虑自己创新得够不够,更要考虑自己对创新的理解是否太过狭窄、太过陈旧。如何来定义创新、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创新,也许才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你怎么理解创新,决定着你怎样去创新。解开创新困局的钥匙,也许就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中国人或者中国的商业,目前还主要是在产品技术竞争力等“流创新”方面下功夫追赶西方先进,反而忽略了中国文化蕴涵的无中生有式的“源创新”天赋。中国企业可以换一种思路,从传统的创新模式里走出来,从“流创新”过渡到“源创新”。

学习谢教授的新理论,不仅让我学会转换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且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对市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深刻反思我镇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启发我探索实践“源创新”理论,开拓符合徐古实际的“两面市场”,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二、成果转化的背景与思路

(一)成果转化背景分析

徐古镇素有“楚天蘑菇第一镇”和“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的美誉,但对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徐古食用菌产业发展仍然面临几个瓶颈:

1、产业链连接不紧。尽管徐古境内有多个菌种生产企业、大大小小几十个生产基地、先进的发酵隧道、十几个盐渍菇加工厂乃至一流的蘑菇罐头生产线,但各企业、合作社、种菇大户基本是各自为战,缺乏必要衔接,经济利益关系不紧,市场竞争合力不强。

2、组织化程度不高。高峰期徐古镇双孢蘑菇产量达到了5万吨,在武汉市场占有绝对控制地位,理应拥有鲜菇价格的主导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销售,造成内部恶性竞争,鲜菇销售价格长期受制于经销商,缺乏市场话语权;金融危机后,产业总体规模逐步萎缩,市场销售更加依赖于人。

3、产品质量、产量不稳定。由于以前蘑菇生产利润空间较大,产量高低都有一定的利润,导致生产技术更新较慢,产量水平不高;同时,较大的卖方市场,又让经营者不注重品质,发展多年鲜品都没能占领本地超市,因此,产品产量和质量表现不是很稳定。

(二)新理念的指导意义与可行思路

1、“两面市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两面市场”对具体产业来说,就是一方面生产产品,直接提供给市场给消费者消费;另一方面,每个企业或生产者重点做好生产过程中自己最熟知、最有优势的一个中间环节,提供中间产品给下游生产商,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条。“两面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可整合利用技术资源,各自发挥技术特长和优势,便于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形成的综合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远比各自为战强。

2、借鉴“两面市场理念”的发展思路。从徐古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每一个企业、合作社、菇农都在从事生产的全过程,都必须掌握并做好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缺乏必要的分工合作,说到底,仍然是变相的“小农经济”。借鉴“两面市场理念”,我们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按技术难易进行合理分工。以徐古传统的双孢蘑菇生产为例,只要把生产的全过程分解为几个环节,把设备技术要求高,群众不易掌握的环节,交由专业化的公司或企业控制和管理,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着力做精做细,把技术要求不是很高、需要劳动力多、场地大的环节,交给合作社或农民进行生产,就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水平,实现分工合作,利益共享。

二是将现有设施设备进行合理整合。如徐古镇天添公司有菌种繁育中心和培养料发酵渠道,曹阳公司有菌种生产厂和培养料翻堆机械,申绿公司有专业生菇房,还有众多合作社和菇农有生产的大棚,但都在各自为战。根据“两面市场”的核心理念,就需要我们政府组织和协调企业、合作社,树立长远的观念,放弃一些蝇头小利,积极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组成“联合舰队”,把整个食用菌生产产业链做长、做精细,最终达到以最少最优的资源来实现最大的生产效益,共同构筑一个大产业。

三、成果转化的探索与成效

受学习启发,通过与各方沟通,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优化产品结构,分解技术环节,打造“两面市场”

当前徐古镇生产的食用菌主要有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蘑菇、猪肚菇、茶树菇、姬菇、香菇等十几个品种。但不是每一个品种都适合打造“两面市场”。因此,徐古镇委、镇政府积极协调,引导合作社与农户合作,按照“合作社集中制袋,统一灭菌接种、分派给农户出菇管理,合作社统一收购,分工合作,利润分成”的模式,推行合作社负责技术含量较高的前半部分生产,农户负责需要场地面积大、投工较多的后期管理,各展所长,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在长岗山、龙岩等村发展反季节栽培香菇60万袋,为山区农民探索出了又一条通过食用菌生产脱贫致富的新路。

(二)整合上下游资源,创新技术应用,打造“两面市场”

徐古镇种植有多种食用菌,单一品种打造“两面市场”,可能条件不够成熟,但如果对全镇不同品种的生产环节和资源进行整合“源创新”,辅以必要的技术创新,就可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打造新的“两面市场”。如,徐古镇是“全国双孢蘑菇之乡”,以前生产双孢菇的原材料都是稻草、牛粪,劳动强度大,发酵质量难以把握。近年来,生产技术成熟、工厂化和产业化程度高的杏鲍菇、金针菇等发展迅猛,生产杏鲍菇、金针菇后的废料逐年增加,我们借助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力量,试验利用杏鲍菇(金针菇)废料生产草菇、双孢蘑菇获得成功,而且表现出省工、节本、降低劳动强度等众多优势,将以前的废料一下了变成了新的原材料资源,形成了“一料三菇四用”新模式(即同一批培养料,先后生产杏鲍菇、草菇、双孢蘑菇3种菇,最后生产有机肥,第四次利用),从而整合出全新的“两面市场”。2014年,徐古镇农户生产双孢蘑菇已基本看不到使用稻草作原材料的了,而天添、申绿等生产杏鲍菇、金针菇企业的废料却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供不应求,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双赢”。

(三)倡导互利合作,推广共赢模式,打造“两面市场”

打造食用菌产业“两面市场”,亟需企业、合作社和菇农的参与。通过引导,徐古镇正在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互利共赢发展模式,改变过去菇农单家独户自种、自收、自上市的传统生产方式,把企业化管理、协会化服务的机制引入到食用菌生产中来。如:天添公司在克昌湾村新建了80个标准化菇房的“三新”(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形式,采取公司包菌种、包投资、包技术指导、包产品销售的“四包”,菇农与公司签订合同投劳生产,取得合理报酬的办法,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华进菌中菌公司与心连心合作社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建设30个新式菇棚,将公司利益与合作社56户菇农的利益连在一起;曹阳公司利用专业设施设备,完成杏鲍菇废料发酵、播(双孢蘑菇)种、养菌等程序后,交给菇农,让菇农在自己的菇棚完成覆土、出菇、采收等相对简单容易的工序。这些模式,不同程度都有“两面市场”的探索,基本体现了“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初衷,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已初显成效,有的已形成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研究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继续探索实践“两面市场”理念,最大程度地整合我镇食用菌生产的各种资源,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分工、组织化销售、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努力实现参与各方共赢利益最大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八、【培训班次】20143月至4月,参加省委组织部在省委党校举办的2014年春季县处级干部进修班。

 

深化运用理论学习成果推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20143月至4月,我有幸参加了省委党校2014年春季县处级干部进修班,此次培训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受益颇深,不仅为“理想正能量”、“政治正能量”和“精神正能量”充了电,而且“能力正能量”得到了较大提升,驾驭复杂局面和破解难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目前,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资金极为短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是摆在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面前最大的“拦路虎”。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在学习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常用的融资模式(BTBOTBOOPEI)的基础上,对财政部推广使用的PPP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的缩写,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PPP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特征。早在几百年前,欧洲国家就授予公路养护人“收费特许权”,由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公共服务;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为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发达国家开始运用BOT模式,在特许期内通过“使用者付费”的方式,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PFI模式,在特许期内通过“政府付费”的方式,支持私人部门投资公共产品。近年来,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弥补BOTPFI等模式的不足,又探索实施了一种新模式,这就是狭义的PPP。它与BOT的原理相似,都由“使用者付费”,但它比BOT更加强调公私部门的全过程合作。

PPP模式具有3个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与私人部门是伙伴关系。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并形成伙伴关系,围绕共同的目标,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多最好的产品或服务供给。二是政府与私人部门利益共享。在PPP模式中,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并不是简单分享利润,还需要控制私人部门可能的高额利润,即不允许私人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超额利润。三是政府与私人部门风险共担。政府尽可能大地承担自己有优势方面的风险,而让对方承担的伴生风险尽可能小。

从运作模式看,PPP模式的典型做法是政府与私人部门共同组成SPV,针对特定项目或资产,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并由SPV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待特许经营期满后,SPV终结并将项目移交给政府。从公共产品理论讲,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准公共产品,能够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供给效率,实现“1+1>2的效果。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讲,政府参与组成SPV,能更好地掌握建造经营等成本信息,客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私人部门“漫天要价”获取暴利。

从运作效果看,PPP模式是一种能使“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过去是政府和私人部门独自做事,而PPP模式突破了这种界定,让政府和私人部门得以“共舞”,实现“多方共赢”。从政府角度看,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政府通过项目未来经营收入和适当补贴,“撬动”私人资本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不仅可以减轻当期财政支出压力,而且可以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波动。

与传统的公司合作模式相比,PPP模式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政府“更多地参与”项目中后期工作。在BOT等传统模式下,政府往往将项目“全部外包”出去,项目盈亏政府难以控制。在PPP模式下,政府作为SPV参与方,与私人部门全程合作。一旦项目收益超出预期,政府就要依据合同约定,下调公共产品价格,避免其获得暴利。反之,政府就要通过补贴或涨价等方式,使私人部门获得合理回报,确保项目可持续。二是私人部门“更早地介入”项目前期论证。在BOT等传统模式下,私人部门只参与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都由政府来做,到项目招标完成后,私人部门才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在PPP模式下,在最初的可研、立项等前期论证阶段,私人部门就深度参与进来,对项目的理解更为全面,对风险的识别和评判也更加准确,从而提高了项目运营的成功率。

从国际经验看,推行PPP模式的直接动因来自“政府包办公共服务”的财政压力和低效率,发达国家普遍将PPP模式作为缓解财政压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一次变革。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率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投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需要,且由此带来了较大的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而PPP模式的优势恰好能克服传统投融资模式存在“一高(融资平台债务高)、一低(公共供给效率低)、一难(私人资本进入难)”的问题。

PPP模式优势之一是转变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可以解决“融资平台债务高”这个难题。长期以来,政府主要通过事业单位或专门的融资平台等方式进行市政建设,这种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导致个别地区的融资平台债务畸高,潜藏了较大的政府或有负债风险。

PPP模式优势之二是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可以解决公共服务“公共供给效率低”这个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投入资金越来越多,但一些设施的实际效果、供给效率却差强人意,重复建设、甚至“豆腐渣”工程等现象时有发生。在PPP模式下,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减少上述问题。一方面,在“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的驱动下,企业会充分进行项目前期论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实际需求,“筛掉”重复建设项目。另一方面,企业会注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公共产品提供效率,避免出现成本超支、工期拖延、“豆腐渣”工程等问题,影响项目投资效益。

PPP模式优势之三是拓宽投融资领域,可以解决公共领域“私人资本进入难”这个难题。近年来,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PPP模式建立了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长期持有和经营,可有效平衡短期和长期收益,让企业“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且盈利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解决基础设施短期回报差的问题,从而使民间资本进入成为可能。此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周期长、收益持续稳定,与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资金的“长期性”、“稳健性”相匹配,有助于吸引这些资金进入,例如,在英国希思罗机场的六家投资者中,就有中投公司和加拿大的养老基金。

学习期间,我对国内外PPP项目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对英国A55公路项目、法国ESA高铁项目,以及我国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上海城投老港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江阴污水处理项目和马鞍山垃圾发电等项目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学习、研究和梳理,对我市运用PPP模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三条针对性的建议:

一是建议成立我市PPP模式推广工作专班。目前我市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各类重大项目和攻坚项目都亟待实施,迫切需要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尽快成立我市PPP模式推广工作专班。建议由市财政局、市城建委、市发改委、市城管委、市交委、市水务局等部门会同城投、地铁、地产、水投、环投等平台公司,成立全市PPP模式推广工作专班,承担我市PPP模式推广运用工作。

二是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我市PPP项目管理的制度办法。目前中央正抓紧出台PPP模式规范性文件,对PPP项目招标、采购、项目管理等各项工作作出统一要求。建议我市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研究最新的政策动向和工作动态,研究制定出台我市PPP项目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保障我市PPP项目的规范、有序实施。

三是建议抓紧推进PPP项目的具体实施。对轨道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天河机场三期、四环线等具备了实施PPP模式条件和基础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立PPP项目库,启动这些项目运用PPP模式的具体工作。同时,尽快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向中央、省有关部门申报,争取中央、省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缓解当前财政支出压力和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压力。

我在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撰写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金钥匙》一文,发表在《江城财苑》20146月号。下一步,我将结合本职工作,进一步研究推进我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PPP模式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为我市城市建设的大建设和大发展作出贡献。

 

 

九、【培训班次】20136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新加坡举办的工业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策略专题研讨班。

 

招商引资,我们应向新加坡学些什么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20136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新加坡举办的工业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策略专题研讨班学习。经过为期两周的学习考察和思考研讨,我获益良多,感触颇深。

一、培训的感受和启示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我较为全面的了解了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招商引资的主要做法。结合自身工作,我感到新加坡在招商引资方面的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武汉学习和借鉴,主要体现在招商理念、产业规划、营商环境和专业团队建设四个方面。

(一)坚定招商引资不动摇。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招商引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而且能极大地推动城市的产业升级与文化交融。当前,发展不够依然是武汉最大的实际。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握战略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不被其他观念所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二)明晰产业发展重点。新加坡政府针对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了科学的、前瞻性的招商引资战略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市也应加强对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明晰产业发展重点,确定重点招商领域,瞄准重点招商企业,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计划。

(三)强化招商引资专业能力。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是新加坡负责招商引资的专门机构,是一个务实高效、极具执行力的招商专业团队,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极大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我市也应致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招商团队,通过人才引进、业务培训、绩效管理等多种方式提升招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热情。

(四)严格兑现招商政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诚信体系的建设,从纪律约束、制度管理和考核奖惩等方面对公务人员的诚信进行管理。具体到招商引资中,政府强调政策透明,不搞私下交易,政府重承诺,严格兑现落实合同条款。我市也应进一步树立政府诚信形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严格兑现已承诺的招商政策,为企业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二、成果转化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学习结束后,本人将所学所思所感进行了整理,结合武汉经济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学习借鉴新加坡招商经验,优化武汉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我市招商朝着更加科学、专业、务实的方向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指导具体招商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招商实绩和工作成效。

(一)高位制定目标,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树立和明确了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推动力这一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招商引资目标制定上,站在武汉发展战略全局高度,按照把握战略机遇期,“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制定2014年度全市招商引资目标,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招商引资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保持30%18%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为将招商引资更好的服务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除制定总量目标外,还制定了结构性目标,将引进世界500强、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作为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予以分解。

20141月—10月,全市招商保持高位增长,情况良好,实现新突破。招商引资总额31714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实际利用外资5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新引进世界50014家,在汉投资500强企业累计达到214家;新引进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个;新引进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

(二)深入研究产业趋势,策划重大招商项目。年初,围绕武汉9大产业集群和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与商贸、高端物流十大领域作为招商重点领域,对产业进行细分研究,以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缺失环节为主攻目标,锁定了151个重点招商项目,分别制定了专项招商方案,明确工作路线图和推进时间表。

一年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对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和升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领域,上海通用二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东风英菲尼迪汽车、南京金龙新能源客车等项目在汉布局;在面板制造领域,华星光电6OLED/LTPS显示面板、天马6LTPS显示面板项目成功落户;在大数据领域,亿赞普、中国宽带资本、斐讯、中润普达等领军企业均已成功签约;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一批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纷纷抢滩武汉。

(三)完善管理制度,打造专业招商团队。招商引资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招商人员的全面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又是一项很辛苦的差事,需要招商人员充满激情,能吃苦,肯坚守,有办法。市招商局作为全市对外招商的专业机构,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自身灵活机制,建立了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相结合的人员管理机制。将引进专业招商人才常态化,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学历、有招商经历和资源、懂外语的招商专业人员,通过增加新鲜力量,不断充实招商力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突出招商实务培训,重点提升招商人员的项目判断、项目谈判、项目策划、项目协调服务四大业务能力;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实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收入、评先评优、提拨任用等环节挂钩。

通过上述措施,营造了市招商局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激发了招商人员的的工作激情,提高了工作效率,提振了工作状态,年轻的工作团队已成长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为众多重大项目的成功落户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落实招商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今年以来,在中央严禁违规实行优惠政策招商的新形势下,市招商局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办法,在政策创新和落实上下工夫:将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整理归类,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至各区、开发区以及市政府各部门,指导基层招商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加强政策落实兑现力度,参与制定《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规〔201414号),明确提出“完善招商政策,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严格兑现已承诺的招商政策”,为严格兑现落实招商政策提供了文件依据。此外,通过召开专题项目协调会,督办重点招商项目的政策落实。

三 、下一步打算和思考

(一)高位求进,保持招商引资高增速。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的工作指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经济总量“万亿倍增”目标,加紧谋划新一轮招商引资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充分发挥绩效目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拟确定2015年招商引资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目标为30%15%,通过保持招商引资高增速,引进一批新项目,为全市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硬支撑”。

(二)超前谋划,加强产业研究策划。做好招商前瞻性分析研究,重点加强产业研究,分析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缺失环节,做到缺什么引什么。2015年,拟将新能源汽车、面板上游产品、半导体全产业链、游艇船舶、航空航天、互联网大数据、时尚产业、文化创意等15大领域作为招商重点,在产业分析研究基础上,有的放矢策划招商项目,锁定招商目标。

(三)完善制度,提升精神状态和专业水平。一是进一步引进招商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度拟再向社会公开招聘若干名项目主管;二是加强培训,制定并落实市招商局工作人员及各区、开发区专职招商人员业务培训计划,选派人员参加国家、省举办的业务培训和交流;三是加强内部绩效管理,完善正向鼓励和反向激励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四)创新政策,严格兑现落实。一是围绕引进总部、世界5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研究出台有竞争力的招商政策,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体系;二是建立招商政策保障落实机制,集成归并现有政策,集中支持新引进项目。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要改变现有政策的企业事后申报方式,按照项目引进协议主动兑现相关政策;三是加强对招商工作的政策指导,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协调市区两级进行专题研究,落实兑现承诺。

 

十、【培训班次】20145月,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

 

 

 

农业现代服务业在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应用

 

20145月,我赴复旦大学接受了为期20天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学习培训。培训时间虽短,但对本人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新颖鲜活的培训内容与模式,不仅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更是给我思想上带来了巨大震撼和冲击,为我的工作打开了新思路。培训班学习结束后,我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希望通过做好“四水农园”项目规划与建设工作,助推武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项目形成背景

(一)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依靠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进退并举战略。进,要更加积极有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退,要更加主动有序,对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强化标准、消化存量,严控增量。

(二)生态农业能产出绿色安全食品,优美的田园风光能让人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诸多社会矛盾、保证食品和粮食安全的最佳选择;打造生态农业主题的观光休闲体验园已成为当前市场最大需求。

(三)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抢抓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市农科院如何在科技创新示范园、武汉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中抢抓机遇,为市长分忧、为市场丰富、为市民服务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二、项目规划方案

(一)基本概况

武汉“四水农园”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境内,北靠梁子湖,南通咸宁市区,规划总面积约24000亩。项目区位于梁子湖水域末端,区域内水域面积较大,水质无污染,区域地形以鱼塘、低洼田及小丘陵为主,外围生态环境良好。

武汉“四水农园”正是以项目区丰富的水资源及良好的外围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引进市水科所、菜科所、林果所及畜科所四大核心科研机构,打造以“水产、水生菜、水果、水禽”为产业主体,“乐水、乐农、乐活”为规划主题的科研生产示范基地,拟建成国家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湖北省水产名优特色鱼类健康种质驯养示范园、武汉市高效农业科技集成与创新示范园、“四水”特色观光休闲农业主题公园、“四水”特色美丽乡村示范点。

(二)规划策略

1、科技兴农,创新示范,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发展领航者。

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建设农业高科集成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品牌,使之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科技集成与创新示范基地。

2、景观复合,生态优先,打造公园化农业园区模式。

以“生态优先”的规划思想建立安全的景观格局,重视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与生活功能,实现“三生”功能的统一。

3、产业互动,整体升级,构建新型农业全产业链。

构建新型农业全产业链,涵盖“水产、水生菜、水禽、水果”等几大产业板块,采取种养结合的模式,实现鱼、菜、畜、果产业的互动经营和整体升级。

4、功能多元,体验多样,打造度假养生休闲农业。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既可提供鲜活、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或加工原料,又能提供亲近自然、回归乡村、采摘品尝、农事体验及观光休闲的场所和机会,通过打造度假养生休闲农业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

5、路网构建,水系疏导,打造低碳慢行生态农园。

核心区外围构建区域联通系统,园区内部构建通达便捷的交通路网系统。构建园区低碳慢性系统,大力倡导低碳交通方式,如水上巴士、智能公交、电瓶车、自行车等,构建生态农业园区环境。

6、文化引领,旅游助动,打造南国水都特色农园风貌。

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滨水景观环境,充分挖掘项目区水文化和农文化,设置百花节、蓝莓之夜、滨湖养生度假、花海飘摇等独具特色的休闲体验项目,打造凸显南国水都特色和农业主题的观光休闲乐园,塑武汉文化旅游新名片。

7、示范带动,兴村富民,探索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通过园区环境的改善,使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通过园区的开发建设,带动周边农民就业;通过开展农业科技进村等活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民职业与身份的转型,实现农民增收。最终实现“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又记得住乡愁”,实现区域的兴业、兴村和富民,从而为武汉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探寻出新的模式。

(三)功能分区

1、美丽乡村风情体验区:综合服务接待中心、美丽乡村民宿体验区、知青岁月农庄、生态餐厅、蔬果采摘园、农耕体验园。

2、文化养生度假区:养生文化体验中心、养生文化管理与综合服务区、绿林氧吧疗养园、花田花海游憩园。

3、高效农业科技集成与创新示范区:水产养殖园、水生菜种植园、水产配套与加工园、生态湿地观光休闲体验带。

4、水果主题公园游憩观赏区:生态葡萄庄园、温温室花卉展示园、世外桃源、七彩蓝莓园、金色留芳、绿野昆虫园、茶花谧语。

三、项目实施效果

武汉“四水农园”规划旨在通过挖掘地方优势,整合园区资源,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走安全生产、集约化生产,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农业、智慧与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拓展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活与就业环境,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旨在通过“四水”特色主题农业园区的塑造,利用园区科研技术和产品对周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当前现代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主导方向。武汉“四水农园”项目规划中,充分体现了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高效

水产养殖园引进物联网水产养殖新技术,实现养殖场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通过设计肉食性鱼类、无鳞鱼类、类等特色鱼类的种质保存与驯养园以及湖北省各名优鱼类品种展示园,打造长江特色名优鱼类驯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国内著名淡水水产品生产基地。

水生菜种植园以水生蔬菜种植为主题,彰显良繁、轻简化栽培及高效种植模式的同时彰显特色水生蔬菜与水生花卉培育及生态湿地修复功能,并结合设施农业进行整体打造,形成有机蔬菜培育生产区。

水禽园主要通过植入“猪—沼—菜(果、花)”、“稻-鸭”等立体养殖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打造畜禽高效循环养殖示范区及精武鸭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的货源地。

水果园主要通过引进市林果所科研技术,打造华中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区及优良果苗基地。园区规划结合江夏区赏花经济、都市休闲农业和山坡乡环城生态工程的发展进行整体打造,打造集南果、北果、当地果、国外果及水生水果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体验园。

高效农业科技集成与创新示范区依靠四大核心科研院所,通过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及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将园区建成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打造园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集成展示中心。

(二)生态循环

水生菜种植园在彰显“良繁、轻简化栽培”等高效种植模式特色的同时,凸显水生花卉的观光及生态湿地修复功能,打造“生态循环”主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园区。

水禽园结合现有水域及天然湿地资源,打造野生鸟类自然保护观察区。

水果园结合江夏区特色苗木资源,打造园区外围生态防护果林及赏花经济果林,在提升园区经济价值的同时彰显生态环境效益。

规划建设过程中,在满足园区生产建设基础上,保护山水植被,保存园区原有的自然肌理,凸显原生田园风光特色。以“四水”产业作为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凸显湖北特色,同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种养模式,打造生态环保的“四水”核心产业链,走园区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之路。

(三)生活便捷

高效农业科技集成与创新示范区以农业加工企业及农民创业为主题,在打造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同时,为“四水农园”的发展构建健全的产业链。首先,通过政策吸引当地农民回乡创业以回报桑梓,吸纳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入驻园区,以获得知名企业、农业研发机构等单位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资源,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其次,通过集合“四水农园”产品和产业资源,利用其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模式所构建的市场影响力,形成“院企联合、产业联动”的园区发展模式,以“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手法构建“产—学—研”及“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

园区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院所、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提高产业化水平的同时,也为附近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四)生命健康

美丽乡村风情体验区、文化养生度假区和水果主题公园游憩观赏区集农耕体验、园艺休闲观光、养生保健功能于一体。依托园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策划丰富多彩的农耕活动;结合开放式、公园式的景观设计手法,打造特色风情水果观光园和采摘园;植入水文化和农耕文化主题的都市休闲项目,设置渔家乐特色餐饮、摸鱼、垂钓、花海飘摇等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性。

四、结语

武汉“四水农园”是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化运作的园区,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推进园区基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申报2015年“武汉水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项目。

未来,无论是武汉“四水农园”还是其他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都应坚持以“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为开发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现代服务业是解决当前武汉市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的有利方向,我们应大力推广农业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园区的应用以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