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国班
载体 人才 资本 政策——芝加哥、硅谷产业创新发展经验对武汉的启示 2019-03-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武汉市赴美创新驱动与高新高效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武汉市赴美创新驱动与高新高效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一行18人,在美国芝加哥、旧金山两地进行了培训学习,深入考察研究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经过认真学习和研讨,我们认为,芝加哥、硅谷分别在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并在当前正在孕育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居于引领地位,关键在于集聚了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构建了有利于高新高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这对我市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现将有关研究建议报告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芝加哥、硅谷产业创新的最新趋势与启示

(一)协同高效的创新和服务载体构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一是以“引擎”企业为核心、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共生构成了良性产业生态。芝加哥是全球企业总部的聚集地,拥有400多家大公司总部,35家财富500强企业总部,和32家标普500强企业,每年诞生超过330家数字创业公司。硅谷地区集聚高科技公司超过1万家,其中既有苹果公司这样的“引擎”企业,也有大量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在“2017全球最有价值的100大企业”排行榜中,硅谷公司在前10名中占了4席;“独角兽”公司2018年达到57家,居全球第一。这些企业主体通过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而形成相互联系、竞合共生的创新网络,同时技术变革的推动也不断催生大批新企业和“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孕育形成新的“引擎”企业,共同构成了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循环”系统。

 

表一: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情况(2018.5.20数据)

 

(来源:美国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


 

二是政府资助的基础创新平台吸引和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政府积极推动国家实验室等基础创新平台的尖端一流设施设备向全球科学家和企业免费开放,促进了大量一流的创新成果和公共产品在这里产生。联邦政府直接管辖、资助的国家实验室至今已达700多家,既是美国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招聘和引进国外著名科研人员的平台。位于芝加哥的阿冈国家实验室作为美国能源部最大的研究中心,耗资7.6亿美元,拥有3398名员工和超过7000名设施用户,汇集了世界级的研究人员,他们与来自工业界、学术界和其他政府实验室的专家合作,以应对清洁能源、环境、技术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挑战。

三是专业的科技服务机构让创新活动更加高效。芝加哥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芝加哥证券交易所和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其中央商务区的办公成本仅为上海浦东的37%,甚至低于广州。硅谷形成了涵盖人力资源、技术转移、金融资本、管理咨询、财务和法律等丰富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硅谷律师的密度大约为10个工程师对应1个律师,5个工程师就对应1个会计师。此外,芝加哥、硅谷还聚集了YCombinator、500 Startup、Plug&Play等全球著名孵化器、加速器,以及数字生产和设计创新机构(DMDII)、伊利诺州科技园区(ISTP)等专业化科技园区。芝加哥最大的数字创业孵化器1871科技创新孵化园占地14000平米,拥有500名导师,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不仅为创业者创业初期提供其所需的天使资金,还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决策等多方面的服务,目前每天都有超过300个创新团队在此学习和工作。

 

表二:国际大城市办公成本

城市

1 年总成本(美元/平米/年)

香港(中央商务区)

3256

伦敦(市区)

2302

北京(中央商务区)

1971

东京(中央商务区)

1741

纽约(中城)

1440

上海(浦东)

1681

旧金山(中央商务区)

1213

波士顿

1103

巴黎

1082

华盛顿特区(中央商务区)

970

洛杉矶(郊区)

964

广州

749

多伦多(中央商务区)

695

休斯敦(中央商务区)

679

芝加哥中央商务区

619

 

(来源:CBRE 世邦魏理仕2017年高级办公楼成本报告)

 

(二)多元开放的人才环境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美国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具有吸引力的高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硅谷得益于美国政府采取的包括促进产学研合作、发放H-1B短期签证计划、放宽移民限制、提供优厚待遇甚至给予股权激励等人才政策,吸引聚集了世界各地最富有创新活力的头脑。目前硅谷聚集的科技人员超过100万,其中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达30多人;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由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比例达52.4%。

二是世界一流大学源源不断为硅谷创新网络输送创新人才和知识成果。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大学”城市,拥有95所大专院校,诞生9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北大学Kellogg管理学院和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两所商学院,在芝加哥25岁以上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比例达到39%,居全美五大城市之首。这些著名大学既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育中心,同时还源源不断地为该地区贡献最新的研究成果。斯坦福大学成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 (OTL) ,已为斯坦福大学收取权利金近10亿美元,其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企业产值占硅谷产值一半以上,斯坦福校友创立的公司每年营收高达 2.7 万亿美元。

 

表三: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OP10

综合排名

学校名称

所在国家

得分

1

牛津大学

英国

96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4

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

94.2

5

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

94.1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7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

92.3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9

帝国理工学院

英国

90.3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来源:THE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榜)

 

三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提高了初创企业成功率。在硅谷,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多元化的文化自由交流和碰撞,共同营造形成了独有的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在斯坦福大学几乎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公司,在校的研究生一般也已经开始创业。硅谷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很多情况下是由自己的员工出走创办的,如谷歌公司设立专门资金用于鼓励有想法的员工进行内部创业,孵化出来的好项目还会被谷歌公司优先收购。此外,很多老一代成功企业家转型为风险投资家,帮助和促进新一代企业家快速成长。

 

表四:2016年美国七大城市25岁以上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比例

排名

城市

大学毕业生占比

1

芝加哥

38.5%

2

纽约

37.0

3

洛杉矶

32.8

4

休斯顿

32.5

5

费城

28.6

6

凤凰城

27.9

7

旧金山

26.0

 

(来源: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和经济顾问Richard Mattoon)

 

(三)资本扮演了最大的创新催化剂角色

一是联邦政府保持对创新活动的高强度投入引导。目前美国政府每年资助的R&D资金超过750亿美元,2016年美国国内R&D支出强度(R&D支出/GDP) 2.74%,居世界第四。《美国创新战略》(2015)提出,要将GDP的3%用于研发。为鼓励各类资本投入创新,美国政府自己设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基金,并允许养老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捐赠基金等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2015年养老金占美国VC/PE资本比重达到了75%,成为其最重要的资本来源。

二是创业风险投资为新兴企业成长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在美国,企业风险投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芝加哥地区,2015年新兴企业获得风投资金达到1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旧金山湾区人口仅占美国3%左右,但聚集了3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吸收了全美45%-50%的投资。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硅谷地区企业的创业筹资金额已达到1400亿美元,是纽约初创公司筹集资金规模360亿美元的近4倍。

三是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创投产业繁荣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IPO 曾是美国创业投资退出的最主要渠道。在硅谷,大量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的对象刚开始难以盈利,纳斯达克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强力支持,资金的成功退出又会带来新一轮投资,源源不断为创业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2006 年开始,并购成为美国创业投资最主要的退出渠道。2015年芝加哥地区并购和上市金额达82亿美元,包括HERE, Coyote, 以及Merge Healthcare等。2017年美国创业投资以并购方式退出的项目达565起,占比73.5%,而IPO占比仅为7.5%。

 

表五:主要国家R&D国内支出


(来源:UN,OECD,恒大研究院整理)

 


表六:主要城市与科技中心创业筹资金额

(2012.1-2018.5)单位:十亿美元

 (来源:美国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

 

(四)适应创新的政策支撑是促进创新的重要保障

一是对小企业创新研究给予支持。联邦政府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优先考虑中小型企业,资本收益税率由1969 年的49%降至15%,并对高风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 资助计划,由11个联邦机构共同参与,每年为初创企业无偿提供25亿美元补助金,其中第一阶段企业可以获得10万美元支持,进入第2阶段可获得最高75万-100万美元资助。此外还有其他联邦计划,如针对太阳能企业的定向税收抵免计划,美国空军研究办公室、美国初创企业实施的学生定向计划等支持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创新。

二是设立专门机构支持创新。1950年成立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联邦政府得到的预算持续增长,2016达到77.24亿美元,已有超过21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获得NSF资助。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和健康发展,在美国联邦机构中设立了永久性的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在芝加哥设有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帮助企业获得各类创新政策支持。此外,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硅谷生产协会积极与州政府为地区发展解决环境、土地使用和运输问题;西部电子产品生产商协会为产业界提供管理讨论班和其它活动,并鼓励中小规模公司之间的合作。

三是重视构建创新型政府和环境打造。联邦政府通过大量投资于基础研究,提升STEM(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教育质量,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和物质基础设施。芝加哥市政府实施了海军码头、千禧公园、麦考米克会展扩建、奥黑尔机场扩建等一批大项目,在芝加哥1871科技创新孵化园,市政府共投入了480万美元用于基础建设和环境打造,从而吸引了大量精英和年轻人来到芝加哥发展。旧金山积极构建创新型政府,对硅谷高科技公司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

此外,联邦政府还出台了《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拜杜法案》等一系列激励创新、鼓励竞争、支持人才流动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拜杜法案》被称为“发明界的金鹅”,在该法案推动下,美国大学创出了多达6650个公司(其中3400个还在运行),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美元。

二、武汉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与美国芝加哥、硅谷相比,武汉在集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创新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些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难题亟待破解。以下重点对标硅谷,从四个方面比较武汉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一是创新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与硅谷相比,武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控制性的创新“引擎”企业严重匮乏,民资“引擎”企业更少。以2017年数据看,“2017全球最有价值的100大企业”中,武汉的企业无一入围;“独角兽”企业仅5家,不仅远低于硅谷、北京,与上海(37家)、杭州(17家)、深圳(13家)等比差距也很大。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偏少且大多未实现对外开放,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目前仅有“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已经建成。科技中介服务市场还不发达,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严重抑制了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2017年,武汉地区发明专利授权8444件,但超过50%的发明专利在高校科研院所,但近半数武汉地区高校发明专利因联系不到投资方或生产企业而“沉睡不醒”。

表七:2017年主要城市独角兽企业数量

 

 

 


表八:2017年武汉发明专利分布情况

二是创新人才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武汉拥有89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在校大学生120余万、居全球首位,但长期以来为人才流失“孔雀东南飞”的问题所困扰。近年来,随着“黄鹤英才”“城市合伙人”“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等系列人才计划实施,海内外人才来汉创新创业渐成风气。目前,武汉地区人才总量达240万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名,“千人计划”入选者465位,两院院士68位。但总体来看,由于企业接纳创新人才能力有限、薪资水平不高等因素,武汉地区高等院校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人才层次还不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仍然偏少,对人才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软件业为例,武汉的薪酬只有沿海地区的40%-50%。此外,全社会尊重创造、包容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缺乏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没有广泛形成激励创新特别是激励“草根”创新的舆论环境。

三是科技金融生态有待进一步发展。截至2017年,武汉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已与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发起设立40支子基金,基金总规模61亿元,子基金已经对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的150家进行了投资,投资金额累计14.7亿元。据初步估计,2017年武汉地区风险投资企业189家,全社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1100亿元。但与硅谷创业投资规模相比,武汉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主板、二板上市融资企业少,“新三板”后备企业培育工作也比较欠缺,“科技板”挂牌的企业较少。同时,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还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武汉市子基金投资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的关注较少,错过大量投资机会;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扶持力度不够,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受限;子基金的退出路径单一,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此外,金融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中小微科技企业不重视信用文化建设,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表九:硅谷与武汉创投资本市场比较

 

硅谷

武汉

风投机构数量

300多家

189家

著名风投企业

Accel Partner、August Capital等

/

创投规模

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硅谷地区企业的创业筹资金额已达到1400亿美元

全社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累计1100亿元

退出通道

纳斯达克市场为风险投资的推出提供强力支持,创业投资并购退出案例占70%以上,IPO占比仅为7.5%

主板、二板上市企业少,子基金退出路径单一,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新三板”“科技板”挂牌的企业较少

 

 

四是创新政策支撑有待进一步完善。2017年,我市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3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2%。但是总体来看,我市研发投入绝对值还不高,投入强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主导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缺乏协同性、体系化、集成性设计,倡导性政策多、操作性政策少,供给性政策多、需求性政策少,财政投入单一政策多、社会资源协调政策少,全社会创新效率不高,长期困扰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政策执行和落实还存在宣传不够、包容性不够的问题。如有部分城市合伙人反映我市宣传的1亿元资金资助不知如何落实,还有部分人才反映近两年来黄鹤英才计划不知如何申请。

表十:2017年国内主要城市财政科技支出比较(单位:亿元

名称

武汉

上海

深圳

北京

科学技术支出

112.99

389.9

351.8

353.3

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

6.54

5.17

7.66

5.40

全社会R&D经费

313.68

1139

926.7

1595.3

 

 

 

 

 

 

表十一:R&D投入强度比较

 

 


三、对武汉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黄金十条”、“城市合伙人”计划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改革、政策和计划,有力推动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和高新高效产业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内陆特大中心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在今年《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4、全球第19名。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创新链、完善人才链、延伸资金链、配套政策链,努力打造全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思路,与芝加哥和硅谷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所必须的载体、人才、资本、政策等四要素不谋而合。下一步,关键是要对标芝加哥和硅谷,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整合优化和推进实施力度,让各项创新政策落地生根,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有针对性推出各项创新政策升级版,重点谋划实施一批创新行动计划,努力提升武汉集聚世界一流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资本的能力,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构建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打造整合创新要素的“阵地”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引擎”企业和中小企业。紧盯高新高效产业关键和前沿领域,着眼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需求,全力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更多核心、高端、基础领域“国之重器”。鼓励中小企业快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培育涌现更多“独角兽”“小巨人”和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共同构建创新生态网络。

二是加快引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重点支持武大、华科大、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积极创新办学理念和体制机制,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尽快突破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快推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在汉高校与企业联合组建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孵化器、创新创业联盟等新型创新平台。打造“国际大学园区”,加强与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等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共同创办国际大学、国际实验室,开展跨国创新合作和人才培育。

三是着力打造全国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引进国际化的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机构。结合中心城区 “三旧”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给予优惠的土地、租金等政策,大规模建设一批低成本、共享式新型孵化器、青年创业公寓、创业工坊和众创空间等平台。加快推动高校周边街区提档升级,建设大学生创业特区、连片创新创业街区等,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

(二)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打造集聚领军人才的“高地”

一是加大吸引集聚国际创新领军人才力度。优化整合“城市合伙人计划”“黄鹤英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探索链接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新机制,着力引进和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科学家、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学者,支持领衔和冠名组建各类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办高科技企业。支持领军科学家组建核心团队,政府提供研究院基础设施和启动资金,开展行业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构建以院士为核心的人才梯队,形成强大人才团队效应。

二是大力引进培育一流企业家和创业英才。重点培育引进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开拓能力的领军企业家和投资人,支持他们组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创办高科技企业。鼓励国际国内一流成功企业家立足武汉,以自身的经验和财富,转型为风险投资家,帮助和促进新一代企业家快速成长。加强国有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础。

三是加快完善创新人才培育发展机制。鼓励支持高等院校打破专业界限,跨学科设课,培育一批具有双创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深入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继续为大学生量身定做更宽松的落户和居住条件,实施更自由的人才户籍迁移制度。打破制约人才流动发展的不合理障碍,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双向兼职、双向流动。

(三)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引导,打造汇聚创新资本的“洼地”

一是实施更有效率的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政策。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改革政府财政性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市级各类产业、科技财政资金,引入市场化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力度,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大力集聚发展风险投资产业。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处于早中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完善对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税收、政府采购、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大力培育引进国内外一流天使投资、VC、PE机构。鼓励风投机构与银行合作,大力发展“投贷联合”业务。

三是加快建设完善区域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构建完善现代产权保护体系,放宽知识产权服务业准入,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和质押融资服务。

(四)构建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打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园地”

一是落实完善最优的创新政策。在认真落实现有政策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更加有力的人才引进、企业研发投入优惠、政府采购等创新政策升级版。深入推进高校院所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校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二是积极打造创新型政府。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数字政务、建设智慧政府,打造365天、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新模式。深入推进治理模式创新,理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探索放松对创新活动管制,支持5G、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技术创新试验和应用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自由创新示范区”。

三是全面营造促进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繁荣创新文化,加大现代企业家精神培养,切实落实完善科技成果创新转容错免责机制,在全社会倡导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大力开展“三创”活动,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加快智慧城市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扩大外籍高端人才“绿卡”等制度,为外籍人才建设类海外工作居住环境,让武汉成为海内外发明家、冒险家、创业者、投资人、工程师、教育家们的创新创业和生活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