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是落实“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园区、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意义重要。近日,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就以党建引领创新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深圳市园区开展专题调研,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深圳市园区发展经验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总的感受是:深圳园区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有个好的党建引领,实质在于打造人才高地和优化园区服务,根本在于抓住实干兴邦这个“牛鼻子”。园区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融入业务、融入人心,以党建引领“产业、环境、资源、市场、服务”五大要素深度融合与互动,构建体质改革、机制创新、动能培育、招才引智、优质服务的新格局,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
(一)加强党建引领,以党的领导建园区发展之基
坚持园区联合党委,科学划定党建园区,制作园区党建网格图,建立园区党建数据库,成立园区党组织,配备专门组织员,形成“园区党群服务项目清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是抓工作谋划,推进园区党建系统化。充分结合园区的产业特点、党员规模等不同特征,把党建工作与园区、员工需求结合,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二是抓组织建设,推进机构设置规范化。强化“园区区域化党建”,将园区内非公企业党组织调整为由园区党委管理,同步组建群团组织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义工队等服务队伍。三是抓阵地建设,推进党建平台一体化。推进园区“互联网+党建”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造智慧党建系统,设立开放性党群服务中心。四是抓队伍建设,推进党务干部专业化。选优配强园区“第一书记”,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党建组织员,加强党建理论与方法教育培训,提高园区党建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五是抓党内活动,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与“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促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成立园区党校分教点,实施“菜单式选教”,落实党员志愿服务“两个50小时”硬指标,以党建引领园区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六是抓服务载体,推进作用发挥长效化。深化“双培双推”,广泛开展关爱帮扶、各类岗位劳动竞赛、技术攻关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二)弘扬改革精神,把改革创新作企业转型之魂
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与国外、国内经济接轨,学习、借鉴、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出台一系列促进高科技发展的政策,让高科技企业享受土地、厂房、资金、人才、后勤保障等全方位服务,形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是将创新作为园区发展总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产业链完备的高新技术创新发展体系。着力推出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制度、法规,着力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环境,提供适宜创新创业的土壤。二是将产业作为科技创新主阵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高科技企业配套体系,形成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良好配套环境。三是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地位。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主创”原则,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四是将资本作为科技创新主平台。要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设立证券市场、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私募基金等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搭建高质量的法律、审计、投行等专业服务体系。要出台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侵权预防、预警和应对机制,建立人才信用征信系统,打造知识产权运营平台,鼓励知识产权证券化。
(三)打造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创科技创新之钥
一是营造聚才引智文化环境。强化“爱才惜才”标语宣传,积极营造招才引智文化,将“爱才敬才”融入城市精神内核,形成独特的人才文化环境,实现筑巢引凤引领创新发展。二是构建聚才用才企业氛围。汲取深圳“四个90%”经验: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 出自企业,充分体现企业和员工在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热情,增强运用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三是完善筑巢引才政策新政。针对各类各层次人才需求,精准设计招才引才政策,完善人才住房制度,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四是搭建保障人才服务体系。紧扣人才创新创业发展需求,设立“千人计划”等人才战略,为高层次人才团队集聚化、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保障。
(四)践行实干兴邦,将真抓实干作发展动力之源
一是践行实干兴邦探索城市新道路。秉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将真抓实干融入城市发展精神内核,探索习近平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道路。二是强调真抓实干创造发展新奇迹。学习深圳实干兴邦的精气神,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冲劲。把真抓实干作为创造发展的动力之源,力争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五)优化园区服务,创营商环境设优质服务之窗
一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习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中强调,“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只有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形成吸引投资的“磁效应”。要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园投资。要加强以立法形式规定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入区、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管理体制和政府行为规范,营造“政商两清、优质服务”的营商环境。二是以搭建服务平台为落脚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新基础。“营商环境既是竞争力又是生产力,优质服务永无止境”,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置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行政服务大厅、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致力打造集“24小时自助服务、法制安全教育、社会人文宣传、综治联动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中心,通过一流的空间服务、一流的企业服务、一流的政务服务、一流的民生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企业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六)改进创新机制,以宽容失败作科研创新之泉
一是提升社会宽容力度,营造宽容失败环境。要对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创新者多一些宽容,要关注产业研发的不确定性,在考核方面宽容失败,提升社会整体对科研失败者的宽容力度,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二是破除科研思想障碍,形成容错纠错氛围。对待科研失败者要理解和宽容,对待科技创新者探索中的差错不能上纲上线。要勇于破除思想障碍、更新观念,形成既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去思、去闯、去干,充分展现科技创新者的创造活力。三是改进科技利益机制,强化科研信用管理。要改进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完善项目立项评审评估及决策机制,健全科技报告制度,拓展项目原始记录信息公开的渠道,强化科研信用管理。要弱化结果失败对科研人员待遇的影响,要充分挖掘“失败价值”,“以败为鉴”,提升社会整体创新能力。
二、武汉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近年来,我市产业园区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难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政策落实有待加强
一是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不健全。统一协调的园区产业布局尚不完善,项目招商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相互竞争,缺乏与全市园区整体发展配套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利益共享办法。二是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对市、区在园区的资金投入与利益分成政策不够明确,各区在园区建设上尚且存在顾虑。三是人才政策落实有待加强。部分园区存在人才政策突破性不足,对既有政策落实力度不足,政策运用灵活性不强。
(二)产城融合不协调,基建服务配套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产城一体化”规划。缺乏完善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编制早期过分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集约,未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缺乏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二是园区建设标准划分不清晰。园区布局未严格按照功能区划分建设标准,部分引进项目不按区域落户,导致各种类型企业混杂分布。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园区内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站、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四是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足。企业职工的通信、食宿、文娱功能配套严重匮乏,无法提供足够便利和完善的服务,未能凝聚包括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定居和消费,产业和城镇相互制约。
(三)产业发展不充足,产业集聚功能有待提升
一是产业总量发展不足。产业链招商不足,引进企业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难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导致“集而不聚”现象。二是产业整体发展不足。整体实力增长缓慢,项目引进和落户速度、力度均不理想,开工投产比率较低,导致“圈而不建”和“建而不产”现象。三是园区就业市场活力不足。已投产项目产业链和价值链层次较低,企业的工资标准低,导致企业招工难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两难”现象;大规模投产和快速成长发展的项目较少,对人口的积聚功能还未有效发挥。
三、武汉市党建引领创新推动园区发展建议
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打造我市“五谷”“四都”“三港”的重要抓手,也是进一步增强园区极化效应、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园区建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下一步,为了更好地掌舵园区发展航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我市园区对标先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议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以党建引领保障园区发展正确航向
一是要在“强化政治引领”上下功夫。坚持从市、区级层面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政治引领工作,坚持“党领导一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园区意识形态,形成市场主体“跟党一起创新创业”的政治意识。二是要在“健全管理体制”上动真格。要从顶层设计、牵头谋划、教育引导、关心关爱、规范管理、联系基层、典型引领、督查考核等方面,按照市、区、街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级“两新”工委统筹、区级“两新”工作领导、街道综合党委负责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制定各级党委“两新”党建工作任务清单和规范化建设意见。三是要在“健全服务体系”上花力气。在园区建立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牵头成立企业发展联盟,为园区企业搭建产业互补、业务互动、资源共享、多赢发展的平台;在园区建设“人才服务站”,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积极培育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员工价值观。四是要在“完善保障机制”上做文章。要配强园区党委书记和企业党组织书记,要结合“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参照“红色物业”大学生,每个重点园区选聘1-2名党建专职组织员,负责园区党建日常工作。要明确将园区党群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园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范畴,确保每个园区拥有多功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二)以改革精神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勇蹚深水区,加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要敢闯敢拼,加快促进产业和城市规划深度融合。已建园区要结合我市“三旧”改造,统筹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按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配套,推进城市更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新建园区要明晰园区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园区规划落实项目,加强园区路网管线等超前统筹布局,完善园区通信、食宿、文娱配套设施,促使“产城一体化”发展,提高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生产高效集约、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产业园区。二是要敢啃硬骨头,提高园区市场化运营能力。要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园区营商环境的“磁效应”。药支持园区企业上市、发债、资产证劵化以及在“新三板”挂牌。要引进央企、民企、外企多种开发主体,深化“区域股份合作制”,探索“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创投基金”金融模式。要创新园区产业联动开发模式,设立园区发展基金,采取楼宇厂房定制化开发、不动产作价入股等方式引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三是要敢涉大险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发展环境。既勇于冲破思想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藩篱。要建立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机制,鼓励园区成为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转型示范区、高端人才集聚区,构建园区“五集”模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以市场理念促进产业人才融合发展
一是将“爱才敬才”融入城市精神内核。加快“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引导高层次产业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入驻园区。推动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引进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打造产业技术研发、产品试制、检测检验等服务载体,构建高新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和产业承载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提升园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二是将“院士经济”融入产业动力内核。从工程院院士、“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领衔光电子信息产业迈上新台阶,到“两院院士”李德仁,引领武汉北斗导航产业实现新突破,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实一个实体,带动一个产业”连锁效应。重点布局长江新城、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和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着力打造“院士之城”。以院士为引擎,加快构建“诺贝尔奖级、院士级人才——校友人才——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新人才体系,不断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力。
(四)以服务姿态助力园区企业高速成长
一是要打造党政机关服务最优城市。要落实好恵企政策,对标企业呼声,对照差距短板,重塑为企业办事机制。要敢于“动自己的奶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三办”成效,实现“网上办为常态,网下办为特例”目标。二是要建设高效智能园区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推动园区资源整合,构建高效集成的产业服务平台,集聚“金融、技术、研发、物流、培训、品牌营销”等产业配套服务资源,提升园区整体社会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