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高校班
学习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深化我市“四办”改革 2020-01-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市委组织部管理员

深化“放管服”改革专题培训班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大决策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17年1月,对全省人民作出“最多跑一次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承诺。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市以全省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姿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创新、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大刀阔斧地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群众和企业的肯定和认可。

    一、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基本情况

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将各个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分散设置的服务窗口整合为综合受理窗口,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全新工作模式,实现“受理”与“办理”相分离、“办理”与“监督评价”相分离。按照整体政府理念,以“一窗受理”为切入点,倒逼部门衔接管理制度、整合办事流程,推进部门协同作战、集成服务,推动群众办事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

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突出在便民服务、投资审批、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次办结”机制。推进不动产交易登记全业务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实行居民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证件等异地可办。以身份证为唯一标识推进便民服务类事项“一证通办”。制定《各级各部门需要群众(企业)提供的证明事项目录》,推行“目录之外无证明”。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和国有土地出让“标准地”改革,实施“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和“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推动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最多跑一次”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从短期来看, 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较好提升了政府政务服务质量,市民和企业办事环节明显减少、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获得感明显增强。从长远来看, 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超越了行政管理意义上的效率提升, 它通过以事项为载体撬动了跨部门的流程再造, 倒逼各部门减少行政权力, 在推动简政放权、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等方面成效显著, 已经初步显现出推动经济社会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撬动效应。

二、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先进经验

(一)坚持高位推进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杭州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抓统筹、牵头部门抓推进、其他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杭州市委书记多次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最多跑一次”改革相关工作汇报;市长以普通市民身份到政务大厅实地暗访;常务副市长每个季度召开全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市人大、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牵头开展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督查调研。

二是邀请智库深度参与。杭州市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注重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智库主要由院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放管服”改革一线领导等组成,主要对“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出各种设计和建议,对实施效果追踪调查研究、反馈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正是他们深度参与改革,使政府决策多了一份决策科学的保障。

(二)坚持标准化建设确保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标准规范基础。杭州市在2017年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9593项)基础上,组织对事项进行了再梳理、再规范,至2018年8月实现“最多跑一次”的事项共计8921项,实现比例达97.13%(其中市本级662项,实现比例达98.51%)。着力加强“一件事情”联办工作,逐项梳理多部门单层级和单部门跨层级、多部门跨层级“一件事情”目录清单,市本级共梳理单部门跨层级“一件事”159项,单层级多部门“一件事”39项,多部门跨层级“一件事”5项。加快推进办事指南标准化工作,持续开展办事指南的更新、实施及动态调整工作,确保线上、线下和实际操作同步一致;同时,在2017年编印的标准化手册基础上,做好新版标准化手册的修订工作,实现同一事项收件标准和审批标准双统一。

二是夯实前台界面基础。完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落实“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要求,制定出台《杭州市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市、区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受理事项,逐步推进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点延伸。

(三)坚持信息共享确保服务模式不断完善

一是统一建设数据平台。为保证数据的兼容对接,杭州市指定由阿里巴巴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明确政务网络、政务云、大数据中心和重大基础性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由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由市统一部署。区县(市)和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新建系统统一部署到政务云,已有系统逐步向政务云迁移。应用系统由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及部门在统一应用支撑体系下开发,其中重大公共性应用系统、各行业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实行市统一建设部署。同时,鼓励区、县(市)政府部门在统一基础平台、统一开发标准、统一应用框架下,探索建设本地特色业务应用,形成成功案例后在全市复制推广。

二是优化数据归集共享体系。逐步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制定统一规范、开放共享的数据和接口标准,实现政务服务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运行,为全市网上政务服务高效运行提供保障。着力推进“一窗受理”平台的建设,在实现“一窗受理”平台全市行政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事项的接入和系统的对接。

三是全力打造“移动办事之城”。2018年,杭州市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的总体目标。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杭州办事服务”APP和综合自助办事服务机的建设,范围涵盖公共支付、社会保障、违章处理、文化教育、住房保障、户籍办理、出入境管理等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办事体验。

(四)坚持强化保障确保提能增效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破除法律法规掣肘。注重在改革构架下完善法治理念,截至2018年8月,杭州市先后两次对省级以上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70件,杭州市现行有效的92件法规、103件政府规章以及近2000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和清理,修改2件杭州市地方法规和3件市政府规章、废止8件市政府规章和93件规范性文件,向省以上有关部门提出有关修改建议80余条。

二是转变管理思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抽查监管全程信息化,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基本实现随机抽查全覆盖;率先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文化等领域探索研究“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监管”的“一次到位”机制建设。强化信用激励约束,探索试行信用信息嵌入审批管理,在投资项目审批领域和商事登记领域率先试点“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的告知承诺制;加快信用杭州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三、深化我市“放管服”改革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我市“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相关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国强多次强调,要继续强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解决企业开办、运营、退出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打造全国审批服务最优和营商环境最好城市,助推武汉高质量发展。市政府今年4月印发了《武汉市深化政务服务“四办”实施方案》,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全国服务环境最优和营商环境最好城市的冲锋号角。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彰显特色、拼搏赶超。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打造放管服“一把手”工程

1.坚持高位推进。“放管服”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这一特点决定了领导重视是持续深化改革的关键。要将武汉市“放管服”改革升级为“一把手”工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抓,成立以各市直部门、各区一把手为成员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大员上阵,一线指挥的工作格局,增强决策的执行和自我革命的落实力。

2.加强统筹谋划。“放管服”改革的实质是政府治理逻辑从政府为中心转向以民众为中心,以政府自我革命为突破口,撬动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面对众多的改革头绪,极高的政策性、科学性、技术性要求,全市更要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统筹性和程序性问题。要充分发挥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有效发挥政府决策咨询工作机制的作用,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让合理化建议落在实处、融于实际。委托高校院所等机构承接政府公共管理研究课题,形成理论支撑与实践工作的有力合作,为改革创新的科学决策巩固基础、开拓路径。

3.建立绩效考评。按照全市“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方案,以深化“四办”政务改革为重点,明确全市各部门、各城区工作职责,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任务和项目清单,建立考评制度,并纳入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成绩单的必考项目。考核注重各部门各单位承担“四办”改革任务的推进实效,保障各部门工作进度与全市总布局协调一致,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精心绘制“一张蓝图”

4.建强“武汉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城市协同智能中枢。城市大脑将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包含政务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等)汇聚起来,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城市具备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使城市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实现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的集约化、智能化、人性化。全市要着力汇聚多年来各自分散建设的信息碎片和孤岛,将零散的信息数据聚合成整体的“脑干”组织,健全完善信息“神经”系统,让数据有条件跑起来,能使其发挥最大效应。

5.统筹“政务平台”建设。统筹技术支持全市政务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平台层、网络层、应用层的不断扩容中保持渠道畅通,对接顺利,避免无效投资;统筹项目实施,确定“统”“分”边界,对全市各单位报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梳理区分项目中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对全市或其他部门有共享需求的要明确建设主体,实现共性项目一次建设,多方交互使用,避免重复建设;统筹资源管理,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为基础,实行属性分类、目录管理。建立基础目录(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社会信用等)、主题目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治理、公共安全等)、部门目录(各政务部门)的分类分级管理规范,统一制定更新和使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有效利用。

6.集成科技创新应用。坚持以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尊重人性”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引入和运用新技术、黑科技。以“四办”为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行政审批流程机制和政务服务手段的不断优化,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共同下好“一盘棋”

7.坚持“破”与“立”并举。当前,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的改革已经由物理性质的空间集合走向了化学性质的结构重塑阶段,这意味我们自我革命,破旧立新的脚步不能停歇。要全面审视“放管服”改革中的问题和困难,破除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者便利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性观念;破除以“管”为重点的政府传统职能,树立以“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理念;破除部门本位的狭隘思想,树立政府全局的协同思维。武汉市要抓住“立”的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流程再造。全市各部门要坚持大局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禁锢,对权力重置后的审批、服务流程重新设定。二是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要借鉴杭州的经验,按照“简化、优化、协调、统一”的质量方针,构建行政审批事项设定标准、资格条件标准、运作流程标准、联办机制标准,建设标准化体系。

8.兼顾“重点”与“一般”。 “放管服”改革涉及领域众多,覆盖面广,不可能多头并进,一蹴而就。要紧紧围绕发展的热点、改革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焦点,重点发力,突破带动。在经济发展、社会民生、项目建设的重点项目上找准切入点,细化工作措施,有效推进改革。重点研究解决项目建设的并联审批流程优化问题,尝试在园区实行“标准地”的审批模式,压缩项目进驻后的审批周期。解剖项目并联审批中的瓶颈问题,公开建设项目开工验收的最优办理路径,引导企业主动对标办理,健康成长。

9.健全保障与支撑。一是强化法律支撑。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碰到法律法规“天花板”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按照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要求,抓紧清理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改革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及时把改革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制度化,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对于明显不适应改革新形势的上位法,要积极呼吁建议推动修改。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优良、工作高效的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打通服务群众和企业“最后一公里”奠定坚实的队伍基础。三是健全容错机制。 “放管服”改革越是深入,越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改革蹄急步稳前行。各区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要鼓励各区各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锐意探索创新,创造更多管用可行的体制机制,形成竞相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对各区各部门的改革创新探索,要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好的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鼓励在改革中勇于创新,担当作为,保障干部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的工作激情,充分发挥全体干部的智慧和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