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体班
关于武昌古城建设成为历史之城 启动区和展示区的调研报告 2018-07-12    来源:武汉市委组织部    作者:第1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都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表明党中央对文化的重视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一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陈一新书记在第二批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大学专场的讲话中提出要“做足做好‘长江’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其中“历史之城”以龟山、蛇山、琴台、武昌古城、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汉阳归元片区、月湖片区等为主体,覆盖两江四岸2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这是市委市政府为武汉文化发展定下的大战略。我们认为,作为“历史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昌古城(以中山环路及南侧津水路、巡司河路与临江大道围合而成的区域,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具备了打造“历史之城”启动区和展示区的相关条件。因此,我们对武昌古城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并对其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昌古城的发展现状

1.前期规划定位清晰。

武昌古城作为武昌区位上的核心区域和历史文化之根,一直以来其保护和开发都受到历届区委区政府重视,聘请了大批世界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谋划武昌古城发展定位。

2008年,市政府批准通过《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提出“双轴五片”的总体布局,即构筑蛇山生态轴线与首义人文轴线,打造首义历史文化片区、蛇山自然生态片区、昙华林历史风貌体验片区、农讲所红色旅游片区和解放路商贸步行片区,为武昌古城整体发展明确了方向。

2013年,市地空中心与荷兰ARCADIS(凯迪思)设计公司共同编制了《武昌古城实施性规划》,将整体布局细化成农讲所红色旅游区、昙华林特色风貌区、解放路商贸区、民主路创意休闲区、蛇山自然生态文化区、武音艺术区、首义文化区、教育科研区和武船现状工业区等9大片区。

2014年,武昌区委托仲量联行编制了《武汉市武昌古城区域功能定位研究报告》,将前述的9大片区优化调整为农讲所红色旅游区、昙华林艺术文化区、大黄鹤楼景区、蛇山景区、首义文化商业区、武音音乐文化区、紫阳湖文化区、教育文化区和武船工业文化区;委托市地空中心和清华同衡编制了《武昌古城(蛇山以北)整体策划》,将尚未开发的蛇山以北3.3平方公里区域功能布局进一步细化为“六片”,即昙华林艺术人文展示区、农讲所红色旅游片区、户部巷-司门口生活体验区、青龙巷特色商业区、太平试馆民俗文化展示区和常平仓传统居住片区。

同时,对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部分区域,如首义文化区、昙华林、五大会址周边、斗级营、户部巷等已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专项规划。目前,正委托清华同衡编制《得胜桥千年古轴综合规划》。这一系列的规划设计让武昌古城的发展定位逐渐清晰。

2.打造历史之城优势突出。

武昌古城作为武昌历史文化沉淀之所,在打造历史之城方面,具有独特突出的优势。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武昌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黄鹤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融贯中西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气质。区域内拥有国家5A级景区黄鹤楼,4A级景区首义文化旅游区和武汉革命博物馆等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昙华林、户部巷2条湖北旅游名街,117处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是武汉的城市文化名片和精神高地。

二是文化氛围浓厚。古城内拥有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一批以文化艺术见长的学术机构;黄鹤楼、昙华林不仅是武汉市的文化名片,也初步形成了文化人才和文化企业的聚集地;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全省唯一处置国有文化资产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整个古城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创意设计、艺术展览等为主导的产业门类,发展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

三是开发条件成熟。古城蛇山南片已建成首义文化旅游区;紫阳湖老城厢片已完成征收拆迁;昙华林瑞典教区片和斗级营片征收即将完成;区域内的东西城壕、农讲所、胭脂山、戈甲营等片区都已开展征收或纳入改造计划,未来空间将充分释放,具备在2-3年内打造成样板区块的条件。

二、武昌古城建设历史之城启动区展示区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武昌古城既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也是老旧城区集中的区域,其整体发展远远落后于复兴大武汉的城市建设步伐。为改变这一区域的面貌,武昌区委区政府希望走“产城融合”之路,在改造旧城的同时为其注入产业的活力,然而在按此思路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是可开发空间不足。该区域由于历史文化遗存较多,受黄鹤楼俯视线、文物保护、强度分区等一系列限制,可开发空间较少。根据武汉市地空中心2013年编制的《武昌古城实施性规划》测算,武昌古城内可用于更新改造的存量用地仅1.55平方公里(见下图),

且基本处于中低强度开发态势,容积率普遍在1.0-3.0之间(见下图);

按照仲量联行2014年所做《武汉市武昌古城区域功能定位研究报告》测算,项目投入与产出极不平衡,这种状况导致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古城开发受到极大制约。

二是征收改造难度大。该区域多为老旧城区,房屋面积狭小、结构破旧、权属复杂,不少地方还存在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如涉公、涉军、涉校单位众多,武九铁路又横亘而过,居民腾退、街区改造难度大,如已启动的昙华林、斗级营地块囿于武警医院等单位,规划、征收工作相对缓慢;文物遗存较多,根据相关法规建筑不能灭迹,导致征收地块不能成为“净地”,无法进行招拍挂流程,难以迅速获得发展空间。

三是资源权属较分散。武昌古城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别隶属于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市园林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统筹协调难度大,发展“各自为政”,难以一体化建设推进。

四是基础设施较落后古城老旧地区面积大,缺乏区域交通路网和微循环道路,交通较为拥挤,排水不够通畅,但由于历史遗迹众多,节假日游客大量涌入,造成巨大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武汉城市形象。

三、武昌古城建设历史之城启动区展示区的发展路径

武昌古城既是“长江文明之心”、“历史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主轴右岸大道的核心区域,还是武汉全域旅游中蓝色、绿色、红色、古色、夜色“五色俱全”之地,多重市级战略叠加,为武昌古城发展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然而对于这样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和发展难度的区域来说,要取得成功,必须通过市区联手,采取强力措施,从而推动其建设发展。

一是成立武昌古城管委会。2008年市政府批准了《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为落实规划要求,也为更快更好建设历史之城,建议仿照辛亥首义文化区建设方式,成立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武昌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历史之城”建设工作专班,统筹谋划“历史之城”建设工作。武昌区在工作专班领导下,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武昌古城管委会,借鉴经济开发区运营模式,实行“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个政策、一个平台”的全流程、无缝式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格局,对于其中分属不同单位管理的文化资源,探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创新模式,由管委会统一运营,统筹协调实施,全力打造“历史之城”启动区展示区。

二是先期谋划武昌古城的产业布局。武昌古城作为文化资源丰富、老旧城区集中的区域,在发展中必须走“产城融合”的道路,在旧城改造的同时为其注入产业的活力。基于此理念和前期规划思路,建议按照已有的规划分区布局,聘请专业的产业功能设计咨询机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植入以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出版融合、VR/AR内容制作、数字会展等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体验、文化服务业态,先行建设昙华林、斗级营区域,逐步对胭脂山、农讲所、东西城壕、紫阳湖及未来的武船原址等区域有序开发,重点打造蛇山以北文创产业集聚区,联通已建成的首义历史文化风貌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长江文明之心和历史之城建设的要求,最终将武昌古城建设成为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

三是加大对武昌古城建设政策支持力度。鉴于武昌古城开发强度低、空间少的现状,建议市政府利用市级融资平台等力量,筹措专项资金用于武昌古城区域的开发建设,加大投入,凸显武昌古城的全局战略地位。建议在土地一级整理政策上给予支持,以成本价供地,免收土地出让保底收益,降低开发成本。建议对存在大量不可灭迹的文物、优秀历史建筑的地块,借鉴广州、北京等地做法,出台专门意见,明晰保留建筑的权属关系,实施“带建筑挂地”。建议对于古城区域内具有高开发价值但征收工作长期难以推进的部分地块,纳入“创谷”计划,使其能够按照“创谷”相关文件,实行“分期出让”或者“先租后让”等灵活的土地政策,提升开发建设效率。

四是加快武昌古城的建设进度。借助多重市级战略叠加的契机,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武昌古城作为全市重大项目和近期工作的重点,市区联手,加大投入,加快武昌古城已列入征收改造计划区域的征收建设力度,加快蛇山北坡“绿轴”工程建设,加快武九铁路停用和景观绿道改造建设进度,对古城内道路交通和排水管线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升级。

我们相信,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乘着战略机遇期的东风,武昌古城必将实现“生态修复、文脉复现、老城复兴”,成为武昌璀璨的文化明珠,从而实现武昌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