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体班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9-03-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第2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

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并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先后出现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此次总书记亲自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撰写贺信,再一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与期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应当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抢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为此,市委党校第2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的学员,在深入调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如下:

一、战略定位

人工智能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领域。人工智能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能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人工智能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紧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人工智能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国务院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求变、重拳频出,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在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的环境下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人工智能是武汉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对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市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建设“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引擎。

二、现状分析

(一)看清形势:产业规模偏小、总体排位靠后、特色优势明显是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的现状

1.产业规模偏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企业约有50余家,产业总体规模不到20亿元,主要分布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与交流、机器人等领域,代表性企业包括:传神语联网、飔拓科技、光庭科技、依迅电子、极目智能、易瓦特无人机、虹识技术、兰丁医学、天罡信息、极意网络等。

2.总体排位靠后。亿欧智库今年1月发布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排行榜,武汉总分位列第10,落后于南京、成都等同类城市以及中部地区的合肥市。五个指标中武汉市学术基础指标排名第5,企业规模(15位)、政策基础(11位)、产业基础(12位)、投资环境(11位)四项指标未进前十。从细分项看,武汉市人工智能成熟企业数量(0家)、活跃投资机构数量(0家)两项为空白。

3.特色优势明显。尽管我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体发展不足,但在部分细分领域特色明显,具有一定优势。一是无人驾驶,光庭科技、依迅电子等企业技术国内先进;二是无人机,拥有易瓦特等国内工业级无人机知名品牌;三是生物识别,虹识技术、极意网络是国内虹膜识别和行为识别领域的领军企业;四是语言服务,语联网平台语言服务能力亚洲第3,全球第19;五是辅助医疗,兰丁医学的宫颈癌云诊断筛查技术全国领先。

(二)认清劣势:先天基因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资本活跃度低是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先天基因不足。人工智能的核心三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因此高度依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当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几乎都是互联网巨头和大数据的拥有者。去年公布的国家级人工智能四大平台中我国互联网三强BAT全部入选。我市互联网、大数据产业起步较晚,缺乏龙头企业,现有人工智能企业多为初创公司或转型从事“AI+”业务的软件、信息化企业,人力、财力投入有限,难以快速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巨头。

2.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尽管我市有良好的学术基础,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相对滞后,高校人工智能核心专业招生数量少,也没有自主计划、调剂权,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争夺激烈,我市本地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投入小、动作慢,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其人工智能核心专业毕业生约60人/年(本硕博合计),多数在毕业前半年就被BAT等公司高薪抢走。

3.资本活跃度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有高投入、高智力、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依赖大量资本的持续注入。据有关机构统计,2017年武汉市人工智能领域出现融资案例15笔,总规模约3亿元,融资笔数占全国的10%,融资总量不到5%,且几乎全部由外地投资机构独投或领投,全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50家投资机构全部分布在北上深杭四市,武汉已经出现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和研究机构被外地资本挖走的情况。我市资本市场不够活跃、本地创投机构较少的问题亟待加快解决。

(三)理清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科教实力雄厚、多重战略叠加是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1.产业体系完备。武汉工业基础雄厚,拥有41个工业行业中的39个,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信息技术领先,光通信、北斗导航、红外传感产业领跑全国;服务行业发达,商贸、物流、旅游、设计业中部居首。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丰沃土壤,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加速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必须立足主导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两大主题培育我市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特色产业。

2.科教实力雄厚。武汉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3,现有两院院士68人、国家级科研机构87家、普通高校84所,在校大学生118万人,规模居世界城市之首。华中科技大学在智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脑功能结构等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密切相关的众多领域科研水平一流,形成了以熊有伦院士、丁汉院士为核心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的人才队伍,同时拥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等一流学科,具备支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研究的优势学科。必须抓好人才体系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两大主题,变科教优势为技术优势、化技术优势为产业优势,构建我市人工智能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生态。

3.多重战略叠加。近年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在武汉叠加,我市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人工智能产业生产要素集聚、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此外,武汉承建四大国家新基地,承办世界军运会,建设长江主轴、长江新城(新区)等诸多重大利好也为我市人工智能产业承载、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必须充分释放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红利,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为依托,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提速发展。

三、发展路径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稍纵即逝,面对国内外发达地区领先发展的态势,我市应确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先导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为主线,通过实施科技水平提升、特色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引领、创新应用示范四大工程,三年内把我市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整体发展水平跻身国内第一方阵。

(一)实施科技水平提升工程

1.建设一流科创中心。以长江科学城为平台规划布局国内一流人工智能科创中心,支持建设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武汉大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医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和旷视科技(武汉)人工智能工程院、武汉(汉阳造)人工智能研究院、永信至诚(武汉)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在工业机器人、脑功能结构、智能辅助诊断、计算机视觉、网络安全防护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技术成果。

2.实施专项科技计划。利用我市科技计划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立项支持,三年内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个、应用基础前沿项目10个、科技创新平台专项3-5个,在研发投入补贴、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国家和省科技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人工智能项目优先支持。对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支持重点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接国家人工智能重大专项。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家、投资人共同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成果概念验证和成果转化服务,发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机制优势,每年举办1-2场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活动,三年内转化人工智能科技成果30个以上。

(二)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4.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华中数控、奋进电力、需要智能(机器人),依迅电子、光庭科技、极目智能(智能驾驶),虹识技术、天远视、普利商用(机器视觉),语联网、飔拓科技(语音语义识别),极意网络、兰丁高科(认知与推理),易瓦特、智能鸟、洛克希德(无人机)等企业发展,培育细分领域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10家以上。

5.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用活用足现有政策,广泛发动招商大使作用,通过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新民营经济等专场招商活动吸引优秀人工智能企业和项目落户,三年内引进世界顶尖人工智能企业3-5家,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中心2-3家,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20家以上。

6.强化创新服务支撑。鼓励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为中小企业搭建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提高人工智能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举办“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国际机器人网络安全大赛”,以赛事造氛围、促招商,激发我市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活力。

(三)实施重大项目引领工程

7.打造“机器人之都”。以武汉开发区为核心,高标准建设机器人产业小镇,建成国内领先的机器人研发中试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培育多样化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培育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四大特色机器人产品和制造企业集群,打造武汉机器人品牌,逐步形成集机器人研发、生产、测试、应用体验为一体的“机器人之都”。

8.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引进和培育车载光学系统、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智慧交通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封闭试验场和半封闭智慧小镇建设,开展基于高度自动驾驶(HA)功能下的智慧城市典型服务示范,全面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使用、生产、研发、数据、服务完整生态链。

9.谋划建设“中国数谷”。以东西湖区、东湖高新区为两大核心功能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武汉超算中心、盘古大数据、众维亿方大数据、腾龙大数据四大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弘芯半导体两大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基地,发挥大数据、芯片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实施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高端制造、光通信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实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10.开展五大领域应用示范。在智能制造(无人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交通管理(交通疏导、协调指挥、道路执法)、商贸物流(无人仓库、智能配送、无人超市)、城市管理(智能停车、桥梁监测、公共管理)、医疗卫生(手术机器人、辅助诊断、语音病历)等5个重点领域(15个重点方向)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

11.打造智能军运会样板工程。在赛事安保、场馆管理、翻译交流、出行食宿、直播报道等领域广泛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支持本土优秀企业和特色产品优先应用,打响武汉人工智能品牌,吸引国内外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军运会落地、推动产业化。

12.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武汉政务云平台”,对全市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进行与更新,完善共享交换服务体系,扩展共享交换服务范围,推进政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构建数据治理全过程业务平台。优化提升“政府公开数据服务网”,提升开放数据集的数量、时效性和开放度,满足公众和企业对城市数据的浏览、查询、引用、开发需求。

四、措施建议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关系我市全局的长期谋划,必须坚定目标、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筑牢根基,夯实五大保障。

(一)机制保障

高规格建立武汉市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尽早研究出台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拟定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明确牵头抓总部门,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承接相关国家产业基地园区、试点示范建设。加强规划落地实施的过程管理和工作调度并督办落实。

(二)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人工智能多维金融服务支撑。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设立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优先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数字城市、智慧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支持银行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创投子公司,为我市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投贷联动相关的信贷投放及包括结算、财务顾问、外汇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

(三)人才保障

统筹实施“城市合伙人”、“黄鹤英才”等人才计划,分年规划实施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对拥有国内外领先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能有效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业领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校企合作,建设2-3个人工智能培训学院,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四)网络保障

加快5G大规模组网步伐,在全国率先建成5G网络并全面商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物联传感、北斗通信技术广泛部署应用,布局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环境,不断提高我市基础电信网络、数据存储、超算、云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五)安全保障

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建全人工智能新应用场景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广泛覆盖的人工智能安全监测保障体系。支持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综合标准、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建立公共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与认证制度,支持重点企业在无人驾驶、机器人、生物识别等优势领域主导建立行业标准,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