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体班
关于加强对街道历史民居建筑(老里分)保护的建议 2020-01-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市委组织部管理员

--武汉市委党校第19期街道(乡镇)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进修班

历史街区是构成城市环境和历史特征的重要人文因素,是一个城市无可估价的遗产和财富,也是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重要标识和发展资源。武汉“里分”住宅是凝固在建筑上的武汉历史文化,是武汉近代城市整体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四合院、石库门成为北京、上海的代名词一样,里分的建筑风貌特色成为“汉味”历史建筑与环境个性特色的重要标识。

早在1986年武汉已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风貌应该是完整的、连续的,既有体现市民生活质量明显进步的现代建筑小区,更要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随着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里分建筑历史介绍--以江汉区花楼水塔街为例

里分住宅在设计之初是属于较为高档的住宅,建筑多为二层小楼,是当时武汉城区中居住地段、环境、配套设施均为上乘的住区群落。里分住宅集中分布在江汉区、江岸区以及武昌沿江工业区地段,以汉口最为集中,建筑成就和价值也最高。江汉区花楼水塔街作为老汉口的商贸中心,遗留下众多具有老汉口特色的里分。其中,贯中里、联保里、永康里以其近百年的历史,毗邻江汉路的优越地理位置,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显现出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贯中里的历史沿革:贯中里大约始建于1917年,正是里分建设的全面兴盛时期。自1917年华商总会的买办们发起建设模范区,大规模建设了一批砖木结构的里分建筑,成为武汉近代里分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中贯中里是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大革命时期的1927年4月,董必武带领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登记处入驻贯中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足迹。

    贯中里业主为菲律宾华侨伍爱瑞。他是以伍氏宗祠“贯忠堂”而得名,“贯中里”。1967年曾改名“爱国里”,1972年又恢复原名,但将“忠”改为“中”字。解放初期,伍先生曾在该里4号屋住居数年,后定居台湾。其中,不乏国民党卫戍司令胡宗铎(曾住该里14号)、银行家、商人等权高为重,家底殷实的家族在此居住。解放后,贯中里业主将房产交给政府托管。

  2、联保里的历史沿革:联保里始建于1918年,原属上海联保保险公司产业,1926年8月,国共合作北伐期间,董必武同志曾在联保里4号二楼,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和汉口特别市党部,并作为内应,配合北伐军挺近武汉。1938年抗战初期,著名文人胡绳、叶籁士、林默涵、史枚等都在这时协助过工作。联保里26号,在武汉解放前夕为国民党军统保密局直属武汉情报组。武汉解放后,联保里改为居民区。

3、永康里的历史沿革:永康里始建于1920年,三十年代,协和公司经理周武常在此建房成巷,城五常里。四十年代周武常破产,房产地皮转为利民公司所有,改称永康里。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沦陷时,侵华日军占里用做军营和马厩,拉通房屋隔墙,地下挖掘防空洞,房屋为之破坏,战后陆续重建。

二、里分建筑特点及现状

1、贯中里建筑特点:贯中里主巷于江汉二路平行,采用“一巷两口”的主巷型交通空间组织类型,长约100米,宽约5米。主巷、侧巷对外出入口分别设在江汉路步行街、江汉二路交接处。独栋独户,一栋两层,建筑高度约10米,内空高4.2米,进深15米。进门为长方形大天井,正对面是一个半敞开空间——堂屋,西化为专门供人使用的纯生活空间,左右为私密空间——卧室,厅前设通往楼上的扶梯,其后为后天井,进深约为前天井一半左右,正门以石料作门框,红漆黑木门扇(2004年政府对墙面进行粉刷修缮),门头装饰采用双龙抱珠石雕图案,彰显户主富贵身份(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清除),整个建筑外观大气、内饰讲究。

贯中里现状:贯中里占地面积45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196.24平方米,共有30个门栋,产权系菲律宾籍华侨伍爱瑞,目前由其委托房地部门(延安房管所)代管,有常住户66户,现居住人口885人,租户153户。

2、联保里建筑特点:联保里位于江汉路与前进五路之间,占地1.1万平方米,全长230米。里弄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中间是4米宽的过道,两边联排的石库门小楼,形似一个个“凹”字左右相连。里弄共有20余栋房屋,均为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内采用木板隔断。外部仿麻石粉刷,门窗上做有精致花饰。

联保里现状:联保里共有1—41个门牌号码,占地面积0.0009平方公里,联保里402户、户籍人口807人,实际居住927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521人,房屋权属为延安房管所直管公房。

3、永康里建筑特点:永康里原有面积0.026平方公里,有永康里、三余里、蔼仁里组成建筑群。巷道总长880米,宽约3.5米,红砖路面,人力黄包车可以通行。里弄内多二层砖木楼房,黑漆大门、麻石门框、雕花门楼,巷道纵横交错、人口稠密,兴办钱庄、纱号、棉花行。九十年代,香港百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拆除三余里、蔼仁里及永康里东区

永康里现状:永康里现有房屋196间,总建筑面积约9700平方米,房屋产权大部分属于直管公房,也有单位自管房(中山大道491号、495号、永康里53号、67—68号)和私房(永康里69号),整个里分共住有204户、411人,初步统计约有102户出租屋。

三、里分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江汉区花楼水塔街里分建筑的深入调查分析,暴露出当前里分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反映出武汉市老里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安全隐患问题。房屋建成年代久远,维缮欠缺,室内乱搭乱盖严重,内部结构被随意改造,部分里分建筑达到C级危房,房屋安全隐患突出。室内电线乱牵乱挂严重,电线老化,几乎每栋都是共用厨房,又没有天然气管道,有的是在过道中搭建厨房,消防隐患已十分突出。

 2、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建设初期是按一栋一户的标准设计建设,现状是一栋多户居住,原来的基础设施设计远不能满足现在实际生活需求,巷道内经常污水淤积,特别是在雨季更为严重,巷内排水等基础设施急需改善。

3、缺乏统一规划问题。临街建筑几乎被出租,且经营杂乱,五小经营者多,三合一场所多,其楼间的“蜘蛛网”,餐馆高耸的烟囱,乱搭乱建的棚户屋、内部结构的随意改造,也较大程度的破坏了里分建筑的原貌。

四、里分建筑保护的建议

1、摸清情况,加强宣传。对全市里分建筑目前的实际情况全面清查、排查,特别是对里分内的房屋、人口、商户、设施建设、产权单位等基础性的资料要全面的掌握,为今后政府在保护、开发老里弄提供最真实的资料。认真组织里分内居民学习老民居保护的法律、法规。目前,国家建设部和武汉市政府都出台了老里分、老建设保护条例。街道和社区要在宣传上下功夫,使居民知规、懂规、守规,为政府在开发、利用老里弄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2、加强调研,打造示范。目前武汉市共有81处里分,保存较好的共有11处,其中3处在花楼水塔街,这3个老里分有近百年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较高的文化开发价值。且三个里分都比邻江汉路步行街、中山大道,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特别是今年年初,商务部正式启动全国11条步行街开展改造提升试点工作,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榜上有名。建议以此为契机将三个里分纳入江汉路步行街提档升级改造范围,既从空间载体上拓宽江汉路步行街的厚度,又从文化载体上拓展江汉步行街的深度,结合花楼水塔街商旅中心的特色,充分发挥三个里分的文化价值、地理优势,形成老里分文化与现代商业、时尚建筑(江汉路、中山大道、步行街)相得益彰的整体城市风貌,将整个街区建设成商务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武汉市的靓丽名片。

3、整体租赁或是征收保护。江岸区以中山大道改造契机对泰安里实行整体征收保护,目前大部分住户被异地安置或货币安置,鉴于水楼水塔街的三个里分规模都比较小,实行整体租赁和征收保护的代价不会很大。一是整体租赁。按照《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四十八条中“为了保护需要,可对现承租人进行公房使用权调整”的规定,对承租户进行异地安置。二是征收保护。通过政府组织征收采取规划条件约定,公开招标方式,引进有专业资质、信誉度高的单位。建议依据三个里分的不同特点,地处商业区域不同,分类实施整体租赁或者征收保护,聘请专业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对商业业态进行准确定位,依据规划进行重点打造,可将其打造为集人文、休闲及娱乐为一体的商业休闲区域,提升整个街区的价值。

4、转变认识,增强理念。对老里分的保护,从长远发展来看,不仅仅是针对几栋老房子的保护和更新,这对于老里分的整体保护更新无法起到实质作用,必须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成片的规划、整治。从环境、基础设施入手,落实到每一栋建筑,务必要讲求老里分环境和建筑的品质。老街区活力的保护及复兴不只是对硬件的更新完善,更需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对昔日的老里分进行合理的经营维护,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以街道、社区为单位,从环境卫生的维护到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都要有人可管,有章可循。只有处处从居民的利益出发,使人人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使老里分、老街区环境宜人、气氛和谐、持续充满活力和吸引力。